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7:04 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既需要民众自觉提升社会公德素养,更离不开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应进一步健全内容协调、配套完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既需要民众自觉提升社会公德素养,更离不开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应进一步健全内容协调、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体制机制,推动各要素和环节相互耦合协同、形成建设合力。

筑牢社会公德建设的“压舱石”

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是对社会公德建设规律的理论总结。一方面,社会公德具有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从古至今,社会公德传承着历代思想文化中的道德精华,体现出较为稳定的特征。这种连续性为形成一种可供复制、具有操作性的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长期性。社会公德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使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合,因而社会公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长期性决定了只有建设具有长效性的体制机制,才能使社会公德的要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步转化为群体性的价值认同。

因此,健全社会公德体制机制本质上是对社会公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它既承认道德建设的渐进性,又强调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既注重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又重视实践转化的操作路径。只有通过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才能让社会公德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准则。体制机制的生命力,正体现在其对社会公德建设现实问题的持续回应能力和对价值共识的长期塑造作用上。

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公德建设实践的升华。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德建设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首次提出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作为基本的公德准则。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明确规定,公民要“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公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要提倡人人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和资源,自觉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可以说,新中国70余年的社会公德建设历史,就是一部体制机制作用不断凸显的历史。

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是加强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社会公德建设的实践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积极推动社会公德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协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建设工作。

特别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社会公德建设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推进了社会公德整体向上向善,也为继续推进社会公德建设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必须看到,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及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部分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现象,拜金主义、诚信缺失及突破公序良俗等现象时有发生。

当前,社会公德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以更长远的眼光、更系统的思维以及更坚定的决心,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这不仅是对社会公德建设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风险挑战的积极应对;不仅能够提升社会公德建设成效,使社会公德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能使我们在面对各种内外风险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从而更为有力地推动社会公德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健全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的着力点

着力健全社会公德建设的领导机制。新时代健全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健全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的根本保障,也是统筹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位一体”的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协同发展的核心力量。

必须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社会公德建设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公德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公德建设的合力;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推动社会公德建设领域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的提升,加强对社会公德建设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的执行、评估、监督;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对党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德作出整体规范,对党员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严肃执纪问责,引导广大党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着力健全社会公德建设的教育机制。社会公德在何种范围和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广度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实施效果。社会公德教育机制应涵盖以下内容。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公德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条根本经验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步推进,充分发挥社会公德建设最新理论成果的引领作用。

二是完善教育实施机制。教育实施机制是社会公德教育的关键环节,社会公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方面着手。因此,既要着力于完善内容,更要重视方法创新。

三是完善教育协同机制。社会公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原则,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保障的教育协同机制,三者紧密结合、相互支持。

四是健全自我教育机制。社会公德整体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个人社会公德素养的提高。个人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公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因此,既要重视社会公德的外部环境塑造,更要激发公民接受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在动力,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引导公民在社会公德实践中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教育。

着力健全社会公德建设的治理机制。《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并举”的总体要求,为新时代有效治理社会公德突出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前提下,应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健全社会公德治理体制机制作为一项基础性、系统化的战略工程。

一是健全治理目标整体达成机制。社会公德建设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防范化解社会公德领域的重大风险作为重大课题,努力达成防范道德风险与增强道德力量的双重目标。

二是健全治理任务重点落实机制。社会公德的有效治理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既要整体考虑、统筹推进各领域治理,又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跳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误区。

三是健全治理路径内外联动机制。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是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体两面,呈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公德建设中实现二者结合意义重大。

四是健全治理格局“四治并举”机制。深化社会公德的有效治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加强政治引领,构建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互支撑的“四治并举”机制。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治理举措,有效应对社会公德领域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夯实支撑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的社会基础

进一步构建民生保障机制。重视社会公德建设的物质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改善民生为道德奠基,也就成为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原则。

应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推进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久久为功,推动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努力实现经济利益分配公平、收入差距缩小、利益格局合理;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社会支持等方式,健全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的帮扶、礼遇机制,为社会公德建设持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切实加强公共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人民群众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就餐等方面的物质基础;优化街道社区、交通设施、医疗场所等公共空间,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交往、公共场所中的文明规范。

进一步健全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法律规范与行政组织规范在制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发挥法律规范对于夯实健全体制机制的重要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教化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既要通过道德立法确认社会公德要求,也要通过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德风尚。法律通过对社会公德的确认、对合法行为的鼓励和对违背社会公德行为的制裁,能够把社会公德的核心价值传递给每个人,培养公民的崇高公德品质。

另一方面,发挥行政组织规范对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作用。行政组织规范是指政府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进行社会公德建设的制度设计。行政组织规范对社会公德建设的作用,主要通过增强公信力、提供硬约束、提供具体准则三个途径实现。

进一步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宣传引导对社会公德建设的作用表现在提升公众意识、推动实践转化、强化社会治理、示范引领等方面。加强对鼓舞人、激励人、启示人的正面舆论的宣传,以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加强对社会公德热点问题的解读和引导,唤起公众向善的道德感,培育公众的社会公德意识。互联网是夯实社会公德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空间,要切实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建好、管好、用好网络空间这一主阵地。

进一步构建风习熏陶机制。教育贵于熏习,风气赖于浸染。一是以优良党风持续引领社风民风。党风引领民风,党风正则民风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取得卓著效果,实现了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风气变革,夯实了社会公德建设的社会基础。二是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优良家风必然能在公共领域培育出优良的民风社风,反之亦然。

三是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一方面,应大力涵养公序良俗。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培育良好的社风民风;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另一方面,对于公共交往中的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应加强批判、坚决抵制。四是发挥社会规范的引导约束作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反映了人民群众渴望在公共领域实现善治的道德愿望。应切实发挥这些社会规范在公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功能,引导公众共建共享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社会文明。

美术编辑:陈美希

更多精彩视频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来源:前线理论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