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秋苗期病虫草防控关键注意事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6:41 1

摘要:小麦秋苗期是培育壮苗、奠定来年高产的基础阶段,此时期病虫草害若防控不及时,不仅会导致苗情弱化、群体不足,还可能为中后期病虫害爆发埋下隐患。为提升防控效果、保障小麦苗期生长安全,需重点关注以下核心问题,确保防控工作科学、精准、高效。

小麦秋苗期是培育壮苗、奠定来年高产的基础阶段,此时期病虫草害若防控不及时,不仅会导致苗情弱化、群体不足,还可能为中后期病虫害爆发埋下隐患。为提升防控效果、保障小麦苗期生长安全,需重点关注以下核心问题,确保防控工作科学、精准、高效。

一是精准把握防控时机,避免“早防无效、晚防难控”。秋苗期病虫草害防控需结合小麦生育期与病虫草发生规律确定时间,不可盲目提前或延后。杂草防控宜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开展,此时杂草根系浅、抗药性弱,小麦也已度过幼苗敏感期,药剂防效最佳;病害防控需紧盯温湿度变化,当田间日均温稳定在15-20℃、土壤湿度达60%以上时,需重点排查纹枯病、根腐病,发现病株率达5%时立即施药;虫害防控则以蚜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为重点,蚜虫百株虫量达10头、田间发现地下害虫危害造成死苗时,及时启动防治措施。

二是科学选择防控药剂,兼顾“防效与安全”。药剂选择需遵循“对症选药、低毒低残留、避免药害”原则,杜绝盲目用药。杂草防治方面,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稗草)可选用炔草酯、精恶唑禾草灵等药剂,阔叶杂草(如猪殃殃、播娘蒿)可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等药剂,严禁禾本科与阔叶杂草药剂错用,避免小麦叶片黄化、生长停滞;病害防治需对症用药,纹枯病选用井冈霉素、戊唑醇,根腐病选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避免单一药剂长期使用,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虫害防治中,蚜虫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地下害虫可采用毒死蜱颗粒剂撒施或辛硫磷乳油灌根,减少药剂对土壤环境与小麦根系的伤害。

三是规范落实防控操作,提升“防控精准度”。操作不当会直接降低防控效果,甚至引发药害,需严格遵循技术规范。施药时需关注天气,避开大风、降雨、高温(高于25℃)或低温(低于5℃) 时段,大风易导致药剂漂移、影响邻作,降雨会冲刷药剂降低防效,极端温度则易引发小麦药害;喷雾时需控制药剂用量与雾化效果,按照推荐剂量稀释,避免随意加大用量,喷头选用扇形喷头,确保药剂均匀喷洒在小麦基部(病害防控重点)、杂草叶片(杂草防控重点),减少漏喷、重喷;地下害虫防控若采用撒施颗粒剂,需与土壤均匀混拌,深度控制在5-10厘米,确保药剂与害虫活动区域充分接触,提升杀虫效果。

四是强化防控后监测,做好“补防与苗情管护”。防控并非“一防了之”,需通过后续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弥补防控漏洞。防控后7-10天,需全面排查田间病虫草害残留情况,杂草防效不足80%、病株率仍持续上升或虫害数量反弹时,需根据残留种类调整药剂,开展1次补防;同时,关注小麦苗情变化,若出现叶片斑点、枯萎、生长迟缓等药害症状,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等调节剂与叶面肥,促进小麦恢复生长,确保秋苗期形成“苗全、苗匀、苗壮”的群体结构,为小麦安全越冬与来年高产筑牢基础。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