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佛寺,位于陕西咸阳彬州大佛寺村。始凿于北朝,兴盛于唐初,经宋、金、元各代修缮。主体为唐太宗敕建,初名应福寺,北宋仁宗时期更名为庆寿寺,明代后俗称大佛寺。
作者:王新民
大佛寺,位于陕西咸阳彬州大佛寺村。始凿于北朝,兴盛于唐初,经宋、金、元各代修缮。主体为唐太宗敕建,初名应福寺,北宋仁宗时期更名为庆寿寺,明代后俗称大佛寺。
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大佛寺共有洞窟130孔,佛龛446处,造像1988尊,历代题记170余幅,特别是高20米的大佛,是世界窟内最大的阿弥陀佛造像,被誉为“盛唐石窟艺术奇观”。
大佛寺石窟,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长安地区佛教建筑和艺术的代表,是中国石窟寺形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作为中国现存唐初和盛唐时期保护完整、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寺,使人们认识到中原地区佛教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1988年,大佛寺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碑廊,石碑9通、石碣6方,为修缮大佛寺记事碑。原在明镜台二层东侧。2010年,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基金援助修建碑廊五间,以便保护。于2011年8月挪至现址。
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位于大佛窟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主窟内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站立像,主佛高8.2米,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应福寺正在修缮中)
罗汉洞,位于大佛窟的西侧,由4个小石窟一字排开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造像。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窟内还有多尊呈站立姿态的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1-2米之间。
大佛窟,利用天然石洞加工而成,是唐太宗为纪念彬州浅水原大战中的阵亡将士而建。窟中雕刻一尊高24米的阿弥陀佛坐像,是全寺早期开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窟,也是中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洞窟。
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宽34.5米,高31米,进深18米,穹隆顶。窟前有一座50多米高的砖木结构三层楼阁。
主尊阿弥陀佛坐于六角莲座上,佛螺发,面方圆,肩宽厚,眉下双目微启,俯视下方,眉间绘有白毫,嘴角上翘,造型自然丰满,神情端庄肃穆,佛像高24米,大佛背光刻有“大唐贞观二年(628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题记。
窟内正中有石胎泥塑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菩萨侍左,大势至菩萨侍右。
背光雕饰繁褥、精美,上雕7尊坐佛,22躯飞天以及火焰纹、菩提树叶窟内共计有70个佛龛,1001躯造像。
千佛洞,位于大佛窟东侧,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千佛洞共有造像696尊,大部分应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单尊的菩萨像等。
在千佛洞的东边,有大小洞窟98所的僧房窟,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这些洞窟大多数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仅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度在10米左右。
这些僧房窟群,犹如空中迷宫,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的木桩看,许多洞窟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国范围内的佛教石窟建筑中极为少见。
1909年,美国克拉克探险队拍摄的大佛照片,原片现存于美国史密森学会。
具有北周造像特点的大佛背光雕刻
盛唐时期的菩萨造像
千佛洞中心柱
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飞天造像。
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交汇的产物,彬州大佛寺石窟在艺术设计和具体雕塑上,保留了许多来自古印度及西域文化的因素,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民族化的融化和改造,石窟的整体艺术风貌,又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使其成为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与演变的独特见证。
2025年10月23日拍摄于陕西省咸阳彬州大佛寺石窟,10月27日编辑于西安文景小区。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