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包不住火:美前国安顾问的私人日记,捅出大篓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05:24 1

摘要:约翰·博尔顿,那个总板着脸、胡子比政策更硬的前国安顾问,居然因为十几页“今天见了谁、谁说了啥”被扣上18项间谍罪,时间还卡在2024大选前两个月,地点是华盛顿联邦法院,导火索是他用酒店WiFi把日记当邮件发出去。

“私人日记也能算泄密?

那我把高中暗恋名单烧了是不是得算销毁证据?

”——刷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差点把咖啡喷屏幕上。

约翰·博尔顿,那个总板着脸、胡子比政策更硬的前国安顾问,居然因为十几页“今天见了谁、谁说了啥”被扣上18项间谍罪,时间还卡在2024大选前两个月,地点是华盛顿联邦法院,导火索是他用酒店WiFi把日记当邮件发出去。

我第一反应:这到底是真泄密,还是有人嫌他话太多,干脆给他塞个法律马桶搋子?

先别急着站队,把瓜掰开。

博尔顿写的不是小作文,是2019年伊朗核谈判的流水账,里头夹着“线人名字+见面暗号”套餐。

问题是他敲字那会儿,没人给他盖红章“绝密”,是后来CIA翻旧账,一句一句标红。

更离谱的是收信人——他的前助理,现在保守派智库上班,每天工作就是发专栏骂拜登。

邮件路径也离谱:迈阿密某酒店大堂WiFi,连密码都不用输,隔壁大叔刷TikTok都能顺手截一段。

检方说,这叫“故意保留国防信息”,翻译成人话:你明知道这玩意儿烫手,还留着不烧,甚至往外扔。

博尔顿的律师直接甩锅:同期有人把更猛的料放网上,你们不抓,盯着一个退休老头写日记,选择性起诉,玩呢?

法庭文件越翻越像美剧剧本。

最新一页显示,10月要开证据听证会,法官要看那本日记原始状态——纸有没有褶角、页脚有没有咖啡印,简直当成古董鉴定。

共和党众议员排着队要复印,民主党趁机扔出新法案:泄密最高刑期翻倍,顺带把“个人笔记”也写进监管清单。

斯坦福的律师朋友告诉我,如果判了,以后白宫里谁再写“今天总统心情差,差点掀桌”,可能得先找保密官盖章,不然就是预备犯罪。

ACLU跳出来敲黑板:言论自由呢?

以后官员回忆个毛线,干脆集体失忆得了。

我算了下,这是五年内第六个被《间谍法》收拾的前高官,却是第一个栽在“日记”上的。

前面五位好歹是打印件、U盘、加密邮件,轮到博尔顿,直接手写+ Gmail,连压缩包都懒得打。

说他蠢吧,他当年在联合国舌战群儒;说他精吧,他连酒店WiFi啥德行都不知道。

更魔幻的是,特朗普那边正在集会喊“政治迫害”,仿佛忘了博尔顿是他亲口炒掉的;拜登团队则安静如鸡,生怕多说一句被拍成“打压异己”。

两边都拿他当工具人,只有博尔顿自己还在电视镜头前吹胡子瞪眼:“我那是私人记忆!

”——行吧,私人记忆里有他国间谍代号,这记忆属实昂贵。

10月听证会还没开,我已经能猜到结局的三种味道:一是法官认定“事后机密”不算数,博尔顿拍拍屁股走人,给特朗普添一枚“瞧,民主党钓鱼”的大喇叭;二是检方硬啃下一两项轻罪,罚个几十万,留下一条“日记也可能犯罪”的判例,以后白宫文具店日记本销量直接腰斩;三是案子拖到选举后,新总统一句话撤诉,大家集体失忆,只剩法学院又多一篇期末考点。

不管哪条路,倒霉的都是打工人:以后写会议纪要先默念三遍“这会不会被当成国家秘密”,写完立刻粉碎+烧灰+冲马桶,万一哪天风向变了,起码找不到证据。

说到底,这事跟技术、法律、大选缠成死结,但核心就一句:当权力开始翻旧账,没人记得当初纸是白的。

来源:活泼明月HEGZAu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