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多年的企业服务和高层经营管理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企业经营水平在不同企业、在同一企业的不同分支机构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将企业经营的业绩作了向下平均。
陆敏 懂保汇创想
在多年的企业服务和高层经营管理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企业经营水平在不同企业、在同一企业的不同分支机构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将企业经营的业绩作了向下平均。
为什么在面对同一性质业务的时候会出现巨大经营差异呢?根本的原因在于经营者之间人与人的差异。人与人的差异会系统性地体现在三个层面:价值观、认知和方法论。
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探讨解决这三个层面的问题,我才决心撰写《打好经营仗》这本书。
下面结合我写书的原委,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一、价值观差异:是“企业家精神”还是“职业经理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
就企业经营和管理而言,我认为“企业家精神”价值观还是“职业经理精神”价值观是造成不同的经营管理认知和方法的根本。
事实上,我认为应该更多地提倡“企业家精神”而非单纯地提倡“职业经理精神”。这里需要纯清的是“企业家精神”和“职业经理精神”都是指价值观,与个人是企业家或者是职业经理无关。
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精神的差异,远非简单的“创新”与“执行”可以概括。其最根本的不同,在于驱动力的源头:一个是内生性的“造梦”与“担当”,另一个则更多是外源性的“达标”与“守成”。为了让你能快速把握全貌,我先用一个表格来直观对比这两种精神的核心维度。
此表格展示了基本框架,但其背后的哲学和心态差异更为深刻。
1,“所有者心态” vs “受托者心态”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主人翁感。这种心态将企业视为自身生命的延伸。
相反,职业经理精神则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受托责任心态。他们恪尽职守,但其忠诚度很大程度上由契约和激励机制界定,难以产生与企业同生共死的情感连接。
2,“破局思维” vs “优化思维” 企业家精神背后是天生的“破局者”思维,他们善于在看似无路的地方开辟新径,其思维是机会导向的。
而职业经理人精神背后是卓越的“优化者”思维,所支撑核心使命是在既定战略轨道上,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流程和执行力,将效率和成果最大化。
3,“造钟人” vs “报时人” 这个比喻生动刻画了二者的根本区别。企业家精神是“造钟人”的精神,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能够持续运转、基业长青的系统和组织(即“钟”本身)。他们的成功在于建立制度、塑造文化,让组织不依赖于任何个人而发展。
职业经理人精神则更像是“报时人”的精神,支撑他们在一个已有的、运行良好的“钟”上,准确、高效地报出时间,即达成具体的经营目标。
总结与启示
理解这两种精神的差异,并非要褒此贬彼。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既需要敢于冒险的造梦者,也需要稳健专业的守护者。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企业想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好经营,没有企业家精神是不可能的。
即便在大型企业中,培育和提倡“企业家精神”也至关重要,它是在不确定性时代中,企业持续进化的核心动力。
二,认知差异:追求“长期价值”还是“短期业绩”
由于“企业级精神”和“职业经理精神”两种价值观有不尽相同,由此,导致人们形成不同的认知,产生“认知差”。
下面来分析一下可能产生的5种不同认知。
1. 忠诚尽责,坚守诚信廉洁
企业家精神:对股东和企业绝对忠诚,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核心目标,严守商业机密,杜绝以权谋私,维护企业利益和声誉。职业经理精神:对自己职业价值负责。但会有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为个人未来发展捞取资本。2. 务实创新,平衡长短期利益
企业家精神:尊重行业规律,理性决策,同时保持危机意识,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新。在发展中兼顾短期业绩与长期战略,注重培育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职业经理精神:用职业能力帮助企业提升效率。但易盲目追求短期KPI,忽视长期能力建设;喜欢在自我擅长领域施展,不好冒险去探索和创新;或为维持自身地位而专注向上管理,脱离市场需求和业务实际。3. 赋能团队,塑造协同文化
企业家精神: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大胆授权并承担领导责任。通过有效沟通和公平激励,打造目标一致、信任协作的高绩效团队。职业经理精神:通常以业绩为导向而轻视人才队伍建设。常见的负面现象有:拉帮结派,培植“自己人”以巩固自己安全感和扩大影响力;在用人上搞亲疏有别,形成“小圈子文化”,破坏团队信任与协作基础。4. 系统思考,强化执行闭环
企业家精神:具备全局视野和系统化思维,能抓住问题要害进行果断决策。善于将战略转化为清晰可行的行动计划,并持续跟进、复盘,确保目标高效落地。职业经理精神:只关注局部或短期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决策随意、指令模糊,导致执行层无所适从;重布置、轻跟进,对过程失控、结果不问责,形成“半拉子工程”;还有专做“二传手”,向上表决心,向下耍威风。5. 持续学习,引领组织成长
企业家精神: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经营管理实践。致力于推动整个组织的知识更新和进步,将创新精神植入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职业经理精神:满足于过往经验,拒绝接受新观念、新工具;以“业务忙”为借口忽视自我提升和团队赋能;在组织内部形成“经验主义”氛围,压制新想法,阻碍组织进化与适应能力。总结与启示
具备企业家精神价值观和只具备职业经理精神价值观的人,随着他们职业经历的丰富,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认知差异就会体现出来。
然而,对于企业高层经营人士,如果对企业经营的认知偏差太大,会导致其业务经营最终走向死胡同。尤其在遭遇不确定市场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时,他们将难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三、方法论的缺失:是“粗放经营”还是“精细化作战”?
在错误的认知下,一系列错误的经营方法随之而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短期行为、粗放式经营和经验式经营。
短期行为(KPI导向):单纯追求当下KPI会导致“博弈”和“竭泽而渔”。经营者为了短期结果,忽视价值链的培育和长期发展,这是企业难以持续增长的根源。粗放式经营:表现为“只看结果,不管过程”,无法深入到价值链的细节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验式经营:每个中高层经营者都依赖个人经验进行经营活动,忽视环境变迁,不敢自我否定,难以组织创新。造成经营结果因人而异,遇到瓶颈只能靠路径依赖来碰运气,难以真正率部突出重围。我的新书《打好经营仗》的核心价值,正是提供一套可复制的、精细化的方法论体系来替代这些错误做法:
提供专业框架(Professionalism):系统阐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中间有走廊、还有远方、人才培养”这五大经营核心模块的具体方法论,让经营有章可循。引入高效工具(Digital & Intelligent):推广PDCPRS闭环(计划-执行-检查-预警-根因-方案)替代传统的PDCA,从事后检查变为事前预警和主动干预。并倡导利用OKR等工具进行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核。构建智能系统(Intelligent System):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建立像“懂经营”这样的智慧经营平台,将集体智慧沉淀为系统能力,为每一位总经理配备一个“智能经营管理助手”,实现“群狼”式的精细化协同作战,而非“孤狼”式的单打独斗。结束语
因此,我写《打好经营仗》这本书,并非只是为了分享个人经验,更是希望针对性地解决困扰众多企业的三大核心问题:
在价值观上,扭转“管理大于经营”的错位,重塑企业家的经营精神。在认知上,打破经验主义的桎梏和各类盲区,建立系统性的经营观。在方法上,用一套完整的PDI模式(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取代粗放式和短期化的经营行为。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各位中高层经营者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的一套“经营顾问”,帮助大家夯实个人基础,带领企业实现从“偶然成功”到“必然卓越”的跨越,共同迈向精细化、可持续经营的新阶段。
来源:宁宁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