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夸张的南海坠机,原因已不重要,而是产生的冲击波会有多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00:10 1

摘要:7月,尼米兹号在南海把MH-60R“海鹰”直接喂了鱼;同月,F/A-18F跟着跳海。

“又掉一架。

7月,尼米兹号在南海把MH-60R“海鹰”直接喂了鱼;同月,F/A-18F跟着跳海。

半年不到,美军A级航空事故9起,4架是“超级大黄蜂”。

朋友圈刷到这条,第一反应不是震惊,是“哦,又来了”。

老船配旧机,摔得毫不意外。

尼米兹50岁,甲板钢板修得比脸都厚;飞行员一年只能飞120小时,比中国同行少60小时,模拟器里打怪升级,真甲板一吹风就晕。

更尴尬的是,船厂排队比医院挂号还长——福特级“米勒”号拖了18个月,电磁弹射依旧“抽盲盒”,一弹出去是C型还是S型看天意。

摔飞机只是面子,里子也漏风。

罗斯福号5月掉EA-18G,林肯号6月把“鱼鹰”拍在夏威夷海面;9月“的黎波里”号在南海自己烧出一场电气BBQ。

西太平洋像被诅咒,事故率比其他战区高六成,第七舰队今年已拖回三艘“急诊”。

盟友看得明明白白:东盟今年联合军演干脆不喊美军,日本把F-35维护线搬回名古屋,澳大利亚把造舰计划往前猛提三年——能自己干绝不靠“老大哥”。

有人说是“东方压力”,其实更像“家里断粮”。

国会预算办公室刚给的数据:海军舰艇平均28.7岁,刷新“老爷车”纪录;飞行员走掉四分之一,新人补不上;船厂焊工平均年龄49,退休潮一来,连铆钉都缺人手。

技术路线也打架,六代机F/A-XX迟迟发不出标书,五角大楼内部文件干脆承认:“前沿存在能力下降。

”翻译成大白话:以前能同时摁住两堆火,现在连一根烟都快踩不灭。

所以,南海的浪花里,掉的不只是两架飞机,是“随时能到”的信用。

当训练时数、维修周期、事故报告都亮红灯,再厚的钢板也压不住帝国的吱呀声。

下一次甲板广播响起,飞行员抬头望天,心里先打鼓:今天这弹射,是把我送上天,还是送下海?

答案没人敢打包票。

来源:江边边快乐捉螃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