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7046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上海有备案博物馆171座,每14.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博物馆2024年共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7046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上海有备案博物馆171座,每14.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博物馆2024年共接待观众408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申城博物馆以变与不变作答:变的是打开方式,不变的是高品质内容。
“我,共产党员,愿用⽣命以及更多换取民族的独⽴,无怨无悔!”5月18日下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四楼“近代上海”展厅传来铿锵有力的声音,《故事里的中国:烽火长歌》抗战胜利80周年沉浸式剧目展演在此举行,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观众围观。这是上历博与各大中小学深化合作,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感知城市文脉、培养文化自信“第二课堂”的创新尝试。当天展演的《卖报歌》《梅兰芳抗日》《杨开慧家书》《金陵十三钗》《东京审判》等十个剧目,编剧与主演均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南洋中学的学生。这些青春面庞以文物为载体,以展厅为舞台,以红色故事为线索重燃烽火记忆,娓娓道来那些脊梁、牺牲与永不熄灭的光亮。“在博物馆这样的独特情境中演出,仿佛与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对话。”扮演梅兰芳的高一学生周子航说。五年级的刘蕊目不转睛地盯着哥哥姐姐们的表演,感叹“太沉浸式了”,“以前都是在课本和课堂里了解到这些历史,这一次留下了更直接、深刻的印象。”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与观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双向奔赴,申城博物馆解锁全新打开方式。比如,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文物“开口”,打开“魔法”之门。在中国航海博物馆,观众穿戴上高科技装备后,即可与“郑和船队一起出海”,在突遇风暴,船体受损的危急情形中,通过学习古船航行知识和探索海底世界,收集足够的“航海知识能量球”修复宝船,亲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上海体育博物馆安置了滑雪、自行车、赛车等多种类型的VR体验装置,让人们在玩乐中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上海世界技能博物馆,借助AR试衣镜,观众可将精美的非遗服装虚拟“穿”在身上……
16813,这是上海博物馆东馆昨天接待的观众数。如是高流量,是常态。自去年开馆以来,这座全新文化地标便成为顶流,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为了它奔赴上海。其魔力,很大一部分来自高质量的展览。这里仅常设陈列就有17个,展出藏品近2万件/组,为海内外观众呈现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叙事生动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海派与江南文化陈列及互动体验空间,可谓“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更为重要的是,基于扎实的学术梳理,这些陈列持续更新。以中国历代书画展陈为例,准备了6套方案以备轮换,每半年更换一次展品,总计展出1200余件珍品,以“连续剧”式的通史展,让观众在3年里常看常新。昨天的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现场,“上海博物馆东馆常设陈列”荣膺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变的是‘新格局’‘新品牌’‘新体验’,不变的是追求卓越的根基不变、服务人民的初心不变、彰显精神的使命不变。”在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看来,不管如何变化,以藏品为“根”,以研究为“基”,推出高质量的展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始终是国内博物馆的生命线和使命。
国际博物馆日前夕,申城博物馆上新了一批精彩特展。比如,中国航海博物馆双展齐开,推出了“神与兽之间:沉浸式中国海洋神话特展”和“明朝造船记:青少年体验展”,并于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贝聿铭:人生如建筑”等,已成为城中热事。还有一批精品特展正在路上,如上海博物馆将展出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闵行区博物馆将亮相的“楚歌——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奉贤区博物馆将推出的“露华浓深——大唐生活美学展”等。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