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在发布会上光鲜亮丽、宣传片里堆满“智能”“未来科技”的新能源车,如今在二手市场上,跌到只要原价的三折,甚至更低,却意外成了年轻人眼中的“性价比神车”。
那些在发布会上光鲜亮丽、宣传片里堆满“智能”“未来科技”的新能源车,如今在二手市场上,跌到只要原价的三折,甚至更低,却意外成了年轻人眼中的“性价比神车”。
车厂没了,服务没了,连车机都成砖了,但年轻人照样买账,还抢着买。为什么?
在北京东五环某个停车场,一排排落满灰尘的极越07停在角落,贴着“特价14.8万,原价22.99万”的标签,仿佛超市临期牛奶。
看上去落魄,但如果仔细看配置:宁德时代100度电池、高通8295芯片、双叉臂悬挂,货真价实的高端料。这不再是“车”,更像是一个移动硬件组合体。
程序员小林辞职去云南旅居前,就花不到15万买了台极越07。他直言:“我不赌品牌会复活,我赌宁德时代的电芯不会坏。”
这个逻辑也适用于一大批年轻人。
他们在小红书、闲鱼、贴吧上组成一个个“捡漏群”,只看参数表,不看品牌logo。哪怕是已经破产的威马、高合、哪吒、极越,只要价格够香、硬件没毛病,他们就敢买。
这部分年轻人不怕车厂死了,只怕电池出问题。
其实早在这些车跌落神坛之前,市场上早已有迹象。
新能源市场进入淘汰赛,2018年时还有400多家车企,到现在只剩40多家。有人说到2030年,可能只剩下20家。爆雷是注定的,只是时间问题。
而这些“爆雷”留下的车,却成了年轻人眼里的“宝贝”。
一台原价70多万的高合HiPhi X,现在18万能开走;一台28万的威马W6,如今不到6万就能入手。性价比高得不像话。
很多人把这些车买回去后开始“魔改”:刷第三方系统、换智能中控、外加Wi-Fi盒子、蓝牙、音响,分分钟把原来不能用的功能给“捡”回来。
一位95后设计师阿凯就分享了他的“改装”日记:从废车厂拆零件、加入车友群互助、刷Carplay系统……一套组合拳下来,他那辆原价20多万的车,焕然一新。
有人走务实风,把车改成基础代步工具;有人走极客风,把车变成移动影音娱乐中心。
关键在于:硬件在,体验就不灭。
03这股“抄底热”,并不只是图便宜那么简单,背后蕴藏着:年轻人对车的看法,正在彻底改变。
对80后来说,买车讲究品牌、售后、身份象征;对90后、00后来说,车是出行工具,是组合型电子产品。就像你买个手机、装上自己想用的系统,不care官方不官方,只要能用就行。
Z世代不信任那些财报都发不出来的新势力,但他们信任宁德时代、高通、博世。
因为核心配件只要靠谱,车就还有用。至于什么终身质保、OTA远程升级、智能辅助驾驶——都成了锦上添花,不是刚需。
“车机断网我能刷系统,远控没了我能蓝牙开热点。可电池一旦坏了,我也认了,毕竟原价三十万的车,我花六万拿下,值。”
但他们也清楚,这是一场“硬件赌局”。
如果车坏了,没配件,保险也难买,维修费能让人破防。有些车型甚至上不了保险,部分地方已经把这些烂尾品牌列入拒保名单。
所以,很多人买这类车前都做好了“游牧式”用车准备。
配件靠闲鱼,技术靠车友群,维修靠第三方,保险得找门道。
这群年轻人干脆自嘲为“电子孤儿”,开着“孤儿车”,走着“孤儿路”,抱团取暖。如果问他们值不值,他们只会反问:“花10万买台70万的配置,你说值不值?”
04倒不是他们不懂车,而是这部分人太懂现实。
动辄20多万的智能电车,一轮一轮的“内卷升级”,年轻人看得起,却买不起。
而这些爆雷车,是高端配置和低价之间的灰色地带。他们捡的不是残次品,是错位的定价红利。
甚至可以说,是“为上一代人的投资决策买单”。
这届年轻人,懂得避坑,也懂得抄底。他们不是不怕车坏,是知道一辆电动车的真正价值,已经不在logo,而在里面那几块真正堆料的硬件。
正如一位年轻买家说的:“车企倒闭的速度赶不上我省钱的速度。”
当然,买这些车风险也不小。
软件停更、官方售后没了、转手贬值严重,保值率像过山车一样暴跌,维修配件稀缺,甚至部分城市不让上路。
但这群年轻人并不怕。
因为他们信一条逻辑:反正新车再过几年也会更新换代,到时候电池技术又是另一波风口。眼下,他们只需要一辆能开的车,预算别超十万,出门不怕风雨,剩下的……再说吧。
不是所有人都能开得起梦想,但大多数人,都需要一辆能开的车。
在这个消费越来越理性的时代,“车企倒闭了,所以买不起”变成了“车企倒闭了,所以我买得起”。
这大概就是讽刺又真实的现实。
来源:娱乐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