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青年教师,前一晚还在备课,早上却传来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的消息。
人世间的离别,总是让人难过。
在5天之内,就有四位公众人物相继离开了我们。
他们分别来自教育、艺术、哲学与影视领域。
年纪最大的91岁,最年轻的才37岁。
湘潭大学教授:刘昊霖
10月25日,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从湖南湘潭大学传出。
计算机学院教授刘昊霖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7岁。
那个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青年教师,前一晚还在备课,早上却传来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的消息。
前一天,刘昊霖还在为学生勾勒考点,讲课语速稳健,思路清晰,没有任何异样。
谁也没想到,那会是他最后一堂课。
刘昊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人,却是无数学生眼中的“神仙老师”。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不拘形式地提问,他总是认真听完,再耐心作答。
刘昊霖的学术履历优秀得近乎理想。
四川大学硕博连读,专注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方向,是室友中唯一坚持读博并顺利毕业的人。
2015年,他来到湘潭大学任教,仅用数年时间就成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曾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20余篇核心论文,申请10多项专利。
刘昊霖不是科研圈内最张扬的那一位,却用脚踏实地的方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他一向低调,朋友圈里鲜有炫耀,只有学生的毕业合影和项目的点滴记录。
三十七岁的年纪,正是学术力和行动力最旺盛的时候,他原本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下一代科研骨干,有机会成为领域中坚,可世事无常。
刘昊霖的离世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
香港演员:许绍雄
10月28日,香港演艺圈传来消息,76岁的许绍雄因癌症导致器官衰竭安详离世。
不少观众都沉默了许久,那个演技老辣却从不喧宾夺主的“金牌绿叶”,原来已经走到生命的终点。
消息发布不久,央视网特意转发了一段他生前朗诵侨批的视频。
许绍雄从不追求主角光环,演了一辈子配角,却成了港剧中最令人放心的演员。
从《射雕英雄传》里的朱聪,到《暗战》中的警司,再到近年来内地合拍剧中的老实父亲、退休警察,他的角色永远不喧哗,却令人印象深刻。
直到许绍雄离世观众才知道,他其实是个“名门之后”。
姑婆是许广平,鲁迅是他的姑爷爷。
太公许应骙在清末官至一品,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
这样的出身,本可以让他不必受演艺圈的苦。
可他偏偏选择了最底层入行,从无线艺员训练班做起,一路熬到老。
别人说他谦逊,他却总是笑着调侃:“因为我便宜嘛,所以剧组爱用。”
这样的轻描淡写,其实藏着深厚的敬业。
2000年,他凭《暗战》提名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原以为他会就此迎来事业高峰,他却说:奖只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遗憾。
而央视转发的那段侨批朗诵视频,更是展现了他身份之外的另一面。
那是一种对家国情怀的自然流露,没有刻意煽情,却在每个字句中都透出沉稳与力量。
“浪打不息,风吹不散”,许绍雄念这句话的时候,好像不是在朗读,而是在回忆一段属于家族、属于民族的记忆。
许绍雄的声音,是老一辈香港艺人中极为特别的存在。
它不华丽,却有穿透力。
他不炒作,不张扬,也从不立什么人设。
许绍雄的最后一条社交动态,也没有遗言,只留下了角色里的温柔,和现实中的从容。
鲁迅美术学院原院长:韦尔申
2025年10月26日上午,韦尔申因病去世,终年69岁。
韦尔申是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977级的学生。
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
在鲁美的几十年里,他从教师一路做到院长。
鲁迅美术学院的很多教学制度改革都曾由他推动完成。
任院长期间,韦尔申注重写生训练、强调基础构图,反对形式空洞的炫技。
不少学生记得,当年外出写生是常态,一站就是一天。
课堂上的韦尔申讲话不多,但对画面构成要求很细。
指出学生问题时,总是直说要点,不留情面也不拐弯抹角。
批改作业时,纸上常只留下一两句短评,简单却很清楚。
许多学生回忆,韦尔申不做演示,不直接帮忙画图,而是引导他们反复推敲细节。
创作过程中,韦尔申也从不赶时间。
一幅作品常常准备几年,不满意就重来。
他不会主动参加过多展览,也不习惯接受媒体采访。
很多业内人知道他的名字,却很少看到他出现在公开场合。
他的作品《吉祥蒙古》曾获得全国美展金奖。
另一幅与胡建成合作的《黄色的和谐 蓝色的和谐》也在油画界引发过讨论。
这些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并未做过商业推广。
韦尔申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从不超过几句话。
面对采访邀请,他多数选择婉拒,认为画已经在说话,不需要再补充。
网络上没有韦尔申的账号,也没有任何宣传渠道。
去世当天,鲁美内部最早发布消息。
韦尔申曾经的学生,在朋友圈发出他的课件和课堂速写。
也有画家同行贴出老照片,只写了一句:一起画过画的人走了。
没有人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都透着尊重。
韦尔申几十年的教学和创作就这样静静结束了。
画室门关上了,桌上或许还留着未完成的稿子。
这个名字以后不会出现在新闻中,但会继续留在画册目录、教学口述和学生记忆里。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张永谦
10月27日晚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张永谦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争、学习、科研和教学。
16岁那年,张永谦参军,跟着部队去了朝鲜。
战争结束后,他没有回家,而是报考了南京师范学院的函授中文系。
白天在部队工作,晚上用灯照着书本自学。
后来转业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物理教研。
那时候学校刚成立,实验设备还不全,他负责带学生做基础实验。
同时,他也在学习新的知识,很多课程都是自己补的。
即使在特殊时期,他也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
他一直记得自己早年被安排进高校时说过的话:要老老实实把课上好。
1977年,他调入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开始转向哲学研究。
1980年进修自然辩证法课程,两年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他参与编写了《通俗哲学》,是主要撰稿人之一。
这本书出版后被广泛使用,成为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哲学的读物。
总印数超过600万册,在那个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算是很大的传播量。
后来他还参与了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起草。
张永谦为人低调,也不热衷名利。
他留下的书,有人还在读,他讲过的话,学生还记得。
结语来源:我是电影迷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