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4日,闻泰科技发布三季报,旗下安世半导体交出亮眼成绩单:第三季度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12.2%,净利润7.24亿元,同比大增279.29%。
10月24日,闻泰科技发布三季报,旗下安世半导体交出亮眼成绩单:第三季度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12.2%,净利润7.24亿元,同比大增279.29%。
然而这份成绩单背后,闻泰科技却在季报中警告:“若安世控制权在2025年末前无法恢复,公司可能面临收入、利润及现金流阶段性下调风险。”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启用一部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撤换中方管理层,并将闻泰科技99%的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荷兰政府的这波操作来得突然且迅猛。9月30日,荷兰几乎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对安世半导体实施了强制管制。
更令人惊讶的是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在未开庭审理的情况下,就裁定解除安世半导体中国籍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职务,由外籍高管临时接替,并将99%的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荷兰官方对此举的解释是,安世半导体存在“严重的管理缺陷”,此举是为防止产品供应中断,保护荷兰和欧洲的经济安全。
然而,荷兰方面至今未能提供任何具体证据来证明安世半导体对欧洲经济安全构成实质威胁。
安世半导体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的表现颇具说服力:五年内向荷兰缴纳了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研发投入增长150%,2024年甚至实现零负债运营。
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贡献,与荷兰所谓的“治理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场看似商业的风波,背后若隐若现着美国的影子。法庭文件显示,在荷兰采取行动前,2025年6月,荷兰外交部与美国国务院官员举行了会晤。
会晤纪要表明,美方认为“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仍由一名中国股东掌舵,这本身就存在问题”,并提出首席执行官必须更换才能获得“实体清单”豁免资格。
美国2024年底就把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2025年6月直接要求荷兰换掉中方CEO,还出台“50%穿透规则”封死规避路径。
明眼人都懂,荷兰就是美国的“提线木偶”。
尽管荷兰经济事务部发言人声称美国并未参与其决定,但法庭公开的文件却揭示了不同的故事。一些分析指出,荷兰的“经济安全干预”更像是美国地缘政治压力下的被动响应。
面对这场有备而来的“组合拳”,中方的反应既迅速又精准。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明确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基地及其分包商出口汽车功率半导体等核心产品。
这一反制措施直接卡住了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的咽喉。公告发布后,安世半导体中国基地的产能利用率从90%骤降到不足10%,对欧洲客户的交货率从95%暴跌到3%,效果立竿见影。
中方的反击之所以如此有效,源于一个关键事实:尽管安世半导体总部位于荷兰,但其70%的核心产能集中在中国的东莞和上海基地。
荷兰政府看似掌控了企业股权和知识产权,实则只拿到了缺乏产能支撑的“空壳”。
更具标志性的是,安世半导体中国主体随后要求员工仅执行国内法定代表人指令,从运营层面与荷兰接管方划清界限。这意味着荷兰的“接管计划”在现实中几乎落空。
就在荷兰抢夺风波未平之际,英国也紧随其后,盯上了安世半导体在曼彻斯特的工厂。
英国那边的声音就是:“荷兰能拿下安世半导体的总部,英国为啥不能拿下安世的工厂?”
与荷兰的明抢不同,英国人打算“迫使安世半导体出售工厂”,然后他们花低价收购,拿下这个英国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工厂。
英国的这个工厂确实是块肥肉。它是安世半导体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主要是功率半导体MOSFET生产基地,去年的营收是1.92亿英镑,约合18亿人民币,大约占到安世营收的12%。
英国议员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安世半导体应该“像出售纽波特半导体工厂一样”被处理。这种“文明式”的“买卖”,看似合法,实则与明抢无异。
中方的反制措施立竿见影,欧洲汽车产业迅速陷入瘫痪。德国大众狼堡工厂的生产线彻底停摆,每天直接损失超过1亿欧元。
宝马慕尼黑工厂的高端车型交付周期从3个月拉长到6个月,订单流失量创下新高。
短短两周内,欧洲车企的产值蒸发超35亿欧元,超过1.2万名工人面临临时失业的风险。
代表欧洲顶级车企的行业协会(ACEA)发表紧急声明,直言“如果芯片供应问题得不到解决,欧洲汽车制造业将遭受不可挽回的冲击”。
危机如此深重,是因为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领域地位关键,每年出口超1100亿颗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刹车系统、照明到电源管理等汽车各个关键环节。
从特斯拉到大众,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依赖它的供货。
安世半导体事件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科技脱钩”的荒诞与危害。半导体产业的高度全球化,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荷兰以政治意志强行撕裂产业链,最终引发反噬,恰恰证明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在现实面前的苍白。
这场风波揭示了几个关键现实:
首先,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的地位已不可或缺。无论是安世半导体的中国产能,还是中国对稀土等关键材料的掌控,都成为全球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其次,在各国利益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用政治手段强行切割产业链的行为,都如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三,欧洲车企在此次事件中的脆弱性表明,所谓的“去风险”策略在实践中可能带来更大风险。
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已发布“独立宣言”:国内业务改用人民币结算,放弃SWIFT转用CIPS,替换欧洲ERP系统为国产软件,供应链换成中国本土企业。
没几天,东莞工厂订单交付率就恢复到95%以上,几乎没受影响。
而欧洲,彻底慌了。10月份宝马单月损失超10亿欧元,大众芯片库存只够维持三周,16家欧洲车企联名警告将停产。
再看德国经济部长舒尔茨所说的“明智”,简直讽刺到极点。
来源:波士财经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