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圈主华川(川妈),育有一儿一女。曾留学欧洲,是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在此与您分享二胎孕、产、育儿知识,以及自家俩宝的亲子教育经验。摘要:大家好,我是圈主华川(川妈),育有一儿一女。曾留学欧洲,是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在此与您分享二胎孕、产、育儿知识,以及自家俩宝的亲子教育经验。
每天被家长咨询到的问题中,大体就这么几类:孩子不肯好好学习,专注力差,纪律性差,不听家长的话,不听老师的话……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先寻找问题的根源,就好比治病得先做诊断。
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按程度轻重,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某些阶段必然出现的问题,也可以说不是问题而是“典型特征”,大多数孩子都会面临。等这一个时间阶段过了,自然就会好转。比如两三岁的孩子爱说“不”。
第二类,是一些普通性问题,一般孩子的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如果大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调整,再加上时间的作用,问题就可以好转。这就仍属于正常范围内的问题。就好比给孩子做体检,量身高,有正常范围内的偏矮,也有正常范围内的偏高。但大多数孩子的身高都基本正常,真正的巨人或侏儒都极少。
第三类,是比较严重的“异常”性问题。这一类问题,不可能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然好转,即使家长转变养育方式或教育方式,也不太可能快速见效。第二类问题和第三类问题的区别,就像是“身高偏矮”和“侏儒”的差异。一般需要专业机构的介入,甚至使用药物。这一类问题,是孩子成长或发育中的严重“障碍”。
今天的文章,主要来分析第三类问题。第三类问题也分很多种,综合各领域的专业研究成果,孩子成长中最常见的三种缺陷或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注意力障碍、品行障碍。
事实上,以上三大障碍,在学龄前幼儿以及成年人中也同样存在。
之所以将研究区间定义成“学龄儿童”,是因为孩子到了学龄阶段,开始有了集体性的、标准化的“绩效考评”,孩子的问题才容易被发现和重视。
同样,学龄儿童(6~12岁)阶段的问题,仍然有希望矫正和改善。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乃至成年,问题的解决就变得很艰难。
学 习 障 碍
学习障碍(英文Learning Disability,简称LD)是指一般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以及学习成绩落后的现象。包括阅读障碍、写作障碍、数学障碍等特殊障碍。
学习障碍跟孩子的脑功能发育失调有关,我之前在另外一篇文章里详细分析过,孩子语文成绩不好(文章链接:),可能对应着大脑视觉语言中枢、听觉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等多方面的脑功能问题。
有时候,一道题讲十几遍孩子也听不懂,一篇作文孩子写半天也写不完,有些家长会骂孩子“脑子有问题”,事实上,孩子可能就是脑子有问题,只不过这脑子是爹妈给的。
注 意 力 障 碍
注意力障碍也称之为“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英文简称ADHD),认识这项障碍比认识听见障碍、视觉障碍要困难得多。因为“注意力”背后的脑神经机制,人们用肉眼看不到。
很多情况下,孩子不专注、动作多,被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或“家长教育不当”。而事实上,患有注意力障碍儿童,都存在的“轻微脑功能失调”。
注意力障碍儿童的发病原因,跟胚胎时的脑部发育有关,也有遗传的原因。美国的医学研究者做过对照实验,发现两个研究结果:(1)一般家庭儿童患有ADHD的几率是5%,而家庭成员或父母患有ADHD,则被测试儿童患有ADHD的概率是25%。(2)同卵双胞胎中一个患有ADHD,则另外一个患ADHD的概率是79%.
可以说,遗传决定了大部分儿童的多动和注意力缺损问题。
品 行 障 碍
品行障碍是指持久性的对立违抗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型行为。这些行为比正常儿童的调皮或逆反更严重,破坏性更强。
与学习障碍和注意力障碍不同,品行障碍主要由后天教育方式决定的。父母教育不当、家庭缺乏温暖、不良群体影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患上品行障碍。
以上三种障碍,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也有彼此重叠、互相诱发的现象。
有研究表明,有超过半数的注意力障碍儿童同时伴随品行障碍;也有较高比例的学习障碍儿童伴随着品行障碍;还有部分孩子同时兼具学习障碍、注意力障碍、品行障碍三种问题。
这是因为患有注意力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孩子,后天成长环境往往更恶劣,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批判、否定、排斥更严重。以至于孩子的自尊水平低下,自我否定和对外攻击性更强。
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存在三大障碍?
当家长发现孩子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如何确定是正常范围内的注意力较差,还是存在注意力障碍缺陷?
第一,家长要多进行观察比较,跟大量的同年龄段普通孩子比较,而不是跟隔壁家的学霸娃比较。大量比较下来,再判断自家孩子跟其他孩子的差距有多大,是否比大多数同龄孩子落后?是落后一点儿还是落后很多?是一时落后还是持续性落后?
第二,有一些专业指标可以参考,比如一般认为学龄儿童的有意注意力(玩游戏、看电视属于无意注意力,不算在内)是年龄的两到三倍,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一般可以专注十几分钟,如果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连几分钟都专注不了,那么要考虑注意力障碍的可能性。
第三,家长进行自我排查。排查自己的基因遗传问题,排查孩子在胚胎期或幼儿期的发育和养育问题,排查父母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问题。
如果通过第一、二项观察判断,孩子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能力较弱”,还没到“能力缺陷”的范畴,那么家长自行积极调整教育方式,问题也可以自行改善。
如果通过第一、二项观察评判,孩子跟普通孩子的差距极大,再结合家长的第三项排查,也能发现一些“证据”,最好尽快送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如果孩子最终被确诊患有注意力障碍、学习障碍,确实是件比较不幸的事,至少在“求学”这条路上会更艰难。
但是,能力问题向来并不是成长过程中的致命问题,品行问题才是。
我们今天将“注意力障碍、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放在一起来分析,也是希望家长们更客观理智地看待孩子身上的某些问题,不要盲目焦虑,过度期待,避免让一个有能力问题的孩子沦为有品行问题的孩子。
免费领书:
作者简介
华川(川妈),著有《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游戏,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个人微信chuanhanma2来源:带丫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