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华字”来源于山西稷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6 00:48 1

摘要:“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咱中国人自称“华人”“华族”,国家名曰“中国”,这“华”字究竟从何而来呢?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由河东中条山和河西华山首字定名;不过,更多史料和学者觉得,“华”的源头在河东稷山县的华水流域,这里可是远古华人部落繁衍

“华”字根脉,深植稷山这方热土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咱中国人自称“华人”“华族”,国家名曰“中国”,这“华”字究竟从何而来呢?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由河东中条山和河西华山首字定名;不过,更多史料和学者觉得,“华”的源头在河东稷山县的华水流域,这里可是远古华人部落繁衍生息的“大本营”。从考证情况看,后一种说法更靠谱。

王雪樵先生多年考察后发现,“华”字早就成了“中国”和“中国人”的代名词。那这个“华”最初咋来的呢?还真和稷山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和弟子刘起纡考察后认定,住在华水、华谷旁边的先民,就被叫做华族。据《水经注·汾水》记载,汾水往西和华水汇合,华水源自北山华谷,往西南流经一座古城,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梗阳城(又叫玉壁城,还叫华城)。其他部族的人就管他们叫华人,时间一长,“华”这个称呼就定下来了。史书上说的“华谷”“华城”“华水”,就在如今稷山县华峪镇境内。

《北齐书·斛律光传》里写着,武平年间,斛律光在玉壁修筑了华谷、龙门两座城。到现在,华谷城的遗址废墟还能瞧见。华水从华谷流出,蜿蜒好几里,流入汾河,和汾河一起滋润着这一方万亩良田。这里山水气候都适宜居住,难怪农神后稷会选这儿教老百姓种庄稼。

《稷山县志》里说,稷山靠着稷峰当屏障,连着涑水作衣襟,当地民风淳朴,老百姓都勤劳种地。还提到后稷在这儿开始教大家种各种谷物。《辞海》也记载,上古时候后稷在这儿教老百姓种庄稼,上面有稷祠,下面有稷亭。这片神奇的土地,可不光有后稷教民稼穑的大事儿,还是始祖伯益倡导刀耕火种、推广凿井灌溉的地方,是华人先贤义和“敬顺昊天”,按照日月星辰规律教老百姓计时的发源地。这儿也是华人先民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祭拜后土女娲娘娘、后稷、伯益、大禹、羲和等始祖,从而有了“江山社稷”这个国家政权称谓的圣地。

后来,这儿还发生过促进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北朝东西魏玉壁(华城)之战。那首流传千古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在东魏高欢两次攻打玉壁(华城)失败,临死前为了“稳住军心,安抚众人”,把大家召集起来,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自己跟着唱和,这才让这首歌随着这场大战的余波流传至今。

华人部落可厉害啦,不光自己种地、打井浇田、按照日历安排农事,还随着发展迁移,把农作物种子、苗木和种地技术带到了各地、各部落、各民族。《史记·本纪第四·周》里记载,后稷先后为虞、夏效力。到夏朝衰落的时候,人们不再重视种地,后稷的后代不窋丢了官职,跑到戎狄那边去了。不过他们可没偷懒,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品德,传承着祖辈的规矩,早晚都勤勤恳恳,忠诚又守信。还有公刘,在戎狄当官的时候,也把种地技术和华人的道德、孝顺、仁爱、正义精神传播了出去。

再往后,后稷的第十三代世孙古公亶父带着人马、技术和种子,到甘肃、青海等地安家,还把技术传了过去。华人还把高粱、黍子等作物传到了河北、山东和东北一带,把中华农耕文化和社会文明推广到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稷山这片土地,就像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出了“华”字的深厚内涵,也见证了华人部落的发展与传承。它不仅是我们文化的根,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让我们铭记这片土地,传承这份文化,让“华”字的光芒永远闪耀!

来源:山西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