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特朗普在联邦政府停摆的困境下开启亚洲五国行,先后到访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朝鲜(未遂)及中国。这场被外界视为“逆境突围”的外交行程中,各国给予的接待规格、互动姿态与利益交换呈现出鲜明差异,既折射出美国“交易式外交”的本质,更暴露了亚太格局中战
2025年10月,特朗普在联邦政府停摆的困境下开启亚洲五国行,先后到访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朝鲜(未遂)及中国。这场被外界视为“逆境突围”的外交行程中,各国给予的接待规格、互动姿态与利益交换呈现出鲜明差异,既折射出美国“交易式外交”的本质,更暴露了亚太格局中战略自主与利益捆绑的深层博弈。
作为此次行程的首站,马来西亚的接待基调以“礼节到位、务实有限”为特点,未出现日韩式的高规格造势。
从官方安排来看,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与特朗普举行双边会晤,邀请其出席柬泰停火协议签署仪式并参加东盟领导人工作晚宴,完成了东道主的基本外交礼仪。但这种安排更具象征意义——自1966年以来,美国仅有两位总统到访过马来西亚,特朗普此行更多是为凸显美国对东盟的“重视”,实则暗藏个人政治算计,试图借调解区域冲突为自身“和平缔造者”形象加分。
双方互动缺乏实质性突破,核心原因在于美国与东盟的合作基础薄弱。特朗普政府此前连续三年缺席东盟峰会,还对东盟征收近20%的高关税,早已让地区国家心生不满。即便此次到访,美国也未释放取消关税或加大合作的明确信号,使得马来西亚的接待只能停留在“走过场”层面,未出现任何超常规礼遇或利益承诺的交换。
日本是此次行程中姿态最主动、让步最彻底的国家,从接待细节到利益交换都展现出对美国的高度迎合。
从礼仪安排来看,因特朗普抵日时间延迟,机场未按惯例设置仪仗队,不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通过个性化互动填补了接待规格的缺口。在横须贺美军航母参观环节,她以略显活泼的转圈动作回应特朗普的讲解,后续交流中亦保持着超出常规外交礼仪的亲近态度。礼品选择上,高市早苗特意选取安倍晋三生前使用过的高尔夫球杆,借助过往私人交往拉近与特朗普的距离,精准契合其个人兴趣偏好。
更关键的差异体现在利益交换的深度上。日本与美国签署两份核心协议:一份承诺2029年前完成对美5500亿美元投资,利润分配上美方最终可获90%分成;另一份则开放稀土及关键矿产合作,成为美国相关领域协议中“最靠谱的伙伴”。这种近乎“白送”的让步,换来的是特朗普对高市内阁的公开力挺和“强化美日军事合作”的承诺,凸显出日本借对美妥协换取安全背书的战略意图。
韩国的接待呈现“高规格礼仪+低实质让步”的矛盾特征,试图以表面重视平衡核心利益的坚守。
韩国在接待规格上投入显著精力:特朗普抵达釜山时,韩方不仅部署了规模庞大的仪仗队、鸣放21响礼炮,还特意播放其标志性曲目《Y.M.C.A》;韩国领导人李在明向其赠送新罗王冠模型与“无穷花大勋章”,并着重指出特朗普是首位获此荣誉的美国总统,现场装饰中也大量运用特朗普青睐的金色元素。从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韩国隐约有与日本比拼接待力度的倾向,试图通过强化仪式感赢得美方好感。
但在核心利益问题上,韩国展现出罕见的强硬。面对特朗普急于达成的贸易协议,李在明明确表示韩美在3500亿美元投资的方式、时间表及利润分配上分歧严重,无法在访问期间敲定协议。针对美韩贸易协议核心分歧与驻韩美军费用分摊等问题,韩国更直接表态“不能为美国单边利益买单”,在台海问题上也拒绝盲目跟随美国军事部署。这种“礼仪给足、利益不让”的姿态,反映出韩国寻求减少对美依赖、增强外交自主性的新倾向。
朝鲜是此次行程中唯一未实现面对面互动的国家,但其“缺席”本身构成了特殊的待遇维度,暗藏美朝关系的微妙张力。
特朗普在韩国期间主动提及朝鲜,称“我非常了解金正恩,我们相处得很好,只是双方实在未能协调好会晤时间”。这一表述透露出两层信息:一是美方主动释放对话意愿,延续了特朗普任内与朝方的特殊互动模式;二是会晤未果客观上反映出双方在核心议题上仍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事实上,特朗普早在8月就曾表示希望今年与金正恩会面,10月稍早时还重申可能很快重返亚洲会晤,但最终未能成行。
这种“欲见未得”的状态,本质是无接触下的利益试探。对朝鲜而言,此前三次美朝领导人会晤(2018年新加坡、2019年河内及板门店)的经验表明,与特朗普的直接互动虽具象征意义,但难以转化为实质性成果,因此对会晤时机与条件更为审慎。对特朗普而言,即便未能会面,公开提及与金正恩的“良好关系”,仍可对内塑造其“擅长外交斡旋”的形象,成为中期选举的潜在筹码。双方虽未实现物理接触,却通过间接表态完成了一轮隐性博弈。
中国的接待呈现“去仪式化、重实质博弈”的鲜明特征,以对等姿态回应美方的单边施压,成为此次行程中最具张力的互动场景。
中方在接待环节未设置高规格迎送仪式,所有互动均在APEC峰会框架内推进,凸显“聚焦事务本身”的务实导向。这一安排并非有意表现冷淡,而是对美方近期强硬政策的直接回应。2025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先后对华实施提高关税、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等举措,10月初进一步宣布自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中方则通过稀土出口管控、对美国相关船舶征收专项港务费等措施予以反制。
核心互动集中于利益博弈的硬核领域。双方在APEC峰会期间就三大议题展开交锋:一是贸易摩擦管控,美方试图推动中方恢复大豆采购(中国自5月起未下新订单,直接影响特朗普票仓利益),中方则要求美方先取消不合理关税;二是科技领域竞争,美方主推美日、美韩及美东盟在半导体、动力电池等领域的合作以稀释中国价值链地位,中方则强调技术合作的开放性原则;三是区域安全议题,中方明确反对美方借同盟体系搞“小圈子”,要求尊重各国主权。最终双方虽未达成突破性协议,但形成“摩擦可控、谈判延续”的共识,展现出大国博弈的理性底线。
五国接待待遇的明显差异,本质上是美国“交易型外交”理念与各国战略诉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具体可划分为三类博弈形态:
其一为依附式妥协,以日本为典型代表,该国选择“以利益换安全”的路径,通过深度经济让利巩固美日同盟关系,这一选择与其扩军备战过程中,对美国技术与战略支持的迫切需求相契合,接待规格的高低与经济让步的幅度呈现直接关联;
其二为自主型平衡,涵盖韩国与马来西亚,前者以“高礼仪、低让步”平衡安全依赖与经济主权,后者以“低规格、弱绑定”规避地缘风险,均体现出增强战略自主的倾向;
其三为对等型博弈,中国与朝鲜属此范畴,前者以“对等礼遇+硬核反制”回应施压,后者以“选择性接触”掌握对话主动权,均拒绝按美方节奏进行利益交换。
对特朗普而言,待遇规格的高低最终让位于“可吹嘘的成果”:日本的5500亿美元协议成为其最亮眼的政治资本,中国的博弈与朝鲜的缺席则因缺乏“显性成果”被其刻意淡化。此次行程中各国接待待遇的差异,不仅揭示出美国同盟体系“以利益为核心绑定”的本质,更预示着亚太格局正从“美国主导”向“多元主体博弈”加速转变。如今,各国不再被动服从美国设定的外交议程,而是依据自身利益需求选择互动方式,这一趋势正是未来亚太区域秩序重构的核心特征。
来源:挥戈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