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富》杂志报道,中国中小企业平均的存活时间只有两年半,5年到10年的企业存活率大概是7%。
对于非体制内的人来说,应该尽早给自己做职业规划。
《财富》杂志报道,中国中小企业平均的存活时间只有两年半,5年到10年的企业存活率大概是7%。
大多数公司的生存周期,都远远短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所以,如果你现在进的是一家民营企业或中小公司,你就应该早做规划。
哪怕你进的是大厂、大公司,很多人能在一家公司待满十年的概率其实也不大。
因此,一个人应该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提前思考:如果不在公司干,自己要如何做事、如何获得收益。
你不该再把自己当成一个求职者,而应把自己看作一个“价值体”,直接面对市场,面对用户需求,提供你的产品或服务。
在目前这个阶段,我认为核心就是做IP,然后卖产品。不管你是直接卖货,还是卖自己的服务。
因为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IP时代,新媒体时代。人们连接信息的方式改变了,这会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每个个体都有机会。
也就是说,哪怕你只连接一千个人,他们都能成为你的铁杆粉丝,愿意为你的产品付费,那么你就能活得不错。
比如,这一千个人每年都愿意把自己一天的工资打给你,那么,就相当于获得了这一千个人日均工资的总和。
假设他们每个人一天的工资是一千元,那么你的年收入就是一百万。
那么问题来了:对方凭什么把自己一天的收入给你?你提供了什么价值呢?
这就是要提前做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你想知道答案,就要向内挖掘,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擅长什么、积累了什么。
把你会做的、你擅长的、你能提供的稀缺资源,与别人的需求匹配起来。
只要匹配成功,你做的产品或服务就会有人买单。
以我自己为例,我能做的事情很多,但相较于其他人,我的优势可能就是做内容。
我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内容,比如商业内容、人物思维解读的内容等等。
所以我可以帮助很多想做IP的人做好原创内容。
我可以帮你找到自己想做的方向,帮你规划内容思路,帮你看如何提升内容质量,这就是我能做的事。
在今天这个时代,你完全可以通过内容吸引客户,让别人信任你、传播你的产品和服务。
内容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以前是谁有产品谁厉害,用户抢着买单;现在产品根本不稀缺,已经完全过剩了。
稀缺的是好内容,如果你能提供好内容,你就具备了稀缺能力,就能获得很多人的关注和信任。这个时候,你再去卖货,就会容易很多。
以前是简单的卖货逻辑,现在是内容逻辑。
人们通过内容了解你这个人,信任你这个人,信任你这个IP,这就是我的稀缺价值。
那你呢?你能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稀缺价值?能不能帮别人解决一个问题?
如果你能找到这一点,在这个点上持续发力,慢慢就能形成自己的系统。
所以很多时候,职业规划的关键是先向内挖掘,你要回归到自己本身:你过去的经历是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你热爱什么?你擅长什么?
一个人最好的职业规划,就是做他热爱的事,同时能为别人提供价值。
如果你不喜欢做某件事,做起来很痛苦,那就不要做。因为那对你没有价值,你也不享受过程。
只有做那件你特别热爱的事,你做起来才会充满干劲——哪怕刚开始不赚钱,你也愿意做。
而且,这件事你肯定会越做越好,做到一定程度,你会慢慢寻找到需求。
所以我认为热爱比需求本身更重要,巴菲特也说过类似的话:
人最重要的就是尽早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然后开始行动,哪怕刚开始不赚钱。
很多时候,随着你的不断投入达到了一定程度,很多美好会自然来临。
比如说,你特别喜欢一件事,不断研究、不断琢磨,做到登峰造极,做到足够好,自然就会有人被你吸引。
那些被你吸引的人,就会想要向你学习。
其实需求千千万万,你的热爱、你的需要,也代表着很多人的需要。
但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为自己的热爱持续投入、持续奉献?
你能不能克服很多功利的想法?你看很多人也喜欢做某件事,但做着做着就不想做了。
他们想赚钱,却把赚钱和热爱割裂开来。
结果,自己热爱的事投入不多,赚钱的事也不喜欢,也赚不到钱。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能把热爱和赚钱统一起来。他们不认为这两者一定矛盾,而是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思维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