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标准化菜市场“变形记”:从“菜篮子”到城市“会客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22:10 1

摘要:当Prada、祖玛珑的时尚元素与菜市场的“烟火气”相遇,当大数据、智慧管理赋能传统摊位,当“多巴胺”色系点亮“买汏烧”的日常……一场深刻的“变形记”正在上海的标准化菜市场中上演。今天,一场由市副食品行业协会在上海江桥批发市场举办的全市标准化菜市场提质建设经验交

东方网记者程琦10月29日报道: 当Prada、祖玛珑的时尚元素与菜市场的“烟火气”相遇,当大数据、智慧管理赋能传统摊位,当“多巴胺”色系点亮“买汏烧”的日常……一场深刻的“变形记”正在上海的标准化菜市场中上演。今天,一场由市副食品行业协会在上海江桥批发市场举办的全市标准化菜市场提质建设经验交流会,生动展示了上海菜场提质建设的累累硕果。

来自市商务委、各区商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全市百余名品牌菜市场公司代表和场长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这一最接地气的民生场所,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超额完成年度目标,93家菜场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市商务委持续将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致力于打造集民生保障、社区服务与商业创新于一体的便民生活驿站。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今年全市16个区已初步完成93家标准化菜市场的升级改造,超额完成80家的年度建设任务,完成率高达116%。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提质升级的核心,是推动菜市场从单一的“购物地”向“能买、能逛、能吃、能聊”的“邻里中心”式功能复合体转变。市副食品行业协会为此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于9月在全市征集优秀经营管理案例,最终从16个区报送的26个案例中,遴选出7个极具代表性的菜市场进行经验分享。

“一菜一格”,从“网红”打卡地到智慧生活圈

以早已出圈的徐汇乌中市集为例,其成功之道在于“底蕴生繁花”,深度融合了衡复风貌区的历史文化。通过与PRADA、祖玛珑等品牌的跨界合作,乌中市集一跃成为“网红”。其设计保留了老上海的复古腔调,墨绿主调与暖黄灯光营造出电影般的质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时尚云南餐厅“柴米多”等新业态,市集的功能从“买菜场景”延伸为覆盖全时段的“生活场景”,如今更成为众多境外游客的必到打卡点,是讲述上海故事的一扇生动窗口。

如果说乌中市集是文脉与潮流的结合,那么长宁美天天山菜市场则代表了智慧赋能与社区商业的深度融合。市场将空间一分为二,一边是“一生、一市、一铺”的新版标准化菜场,另一边则引入了社区食堂、小修小补等便民业态。市场深度运用智慧化管理,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指导经营户调整策略,还主动扶持一家日式蛋包饭小店扩大经营,助其营业额提升90%,成功孵化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餐饮。其管理经验更被总结为《智慧菜场经营管理服务》团体标准,并荣获“上海品牌”认证,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

在静安大沽·静邻市集,则上演了一场“为城市上色,给生活添彩”的艺术实践。市场大胆采用明亮的“多巴胺”色系和漫画风彩绘,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购物氛围,极大地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其改造中最动人的一笔,是运营方东亚公司不惜牺牲近200平方米的黄金商铺面积,为方便老年顾客而加装了一部客用电梯。这一充满人文关怀的举措,连同全面的智慧化升级和业态丰富化,让市场重装开业后客流大增,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此外,浦东新区书房市集“保留老商户、优选新商户”的精准招商,上钢集贸市场打造国际化的“烟火气”,普陀区永昌集市泰山店构建“菜市场+食街+临街市集”综合空间等创新实践,都展示了上海菜市场发展的无限可能。

​明年继续发力,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去处”

鲜活的案例引发了在场“蔬菜人”的深度思考。市商务委表示,根据市场和市民的实际需求,计划继续争取将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列入明年的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聚焦品质消费、多元服务与环境提升,让更多菜市场在守护市井文化温度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消费潮流,成为融合了生活、社交与服务的“家门口的好去处”,为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精彩的“菜市场”新案例。

来源:纵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