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市场里满是“强者恒强”的欢呼时,有些声音却该被听见——那些涨了10倍的热门“票”,估值的警钟已在悄然敲响。可道理说透,仍有人往热闹里闯,这背后藏着的,是对周期规律的误读,更是对“时机”二字的轻视。
当市场里满是“强者恒强”的欢呼时,有些声音却该被听见——那些涨了10倍的热门“票”,估值的警钟已在悄然敲响。可道理说透,仍有人往热闹里闯,这背后藏着的,是对周期规律的误读,更是对“时机”二字的轻视。
△△△ “强者恒强”?业绩早已被股价“吃干抹净”
不少人抱着“业绩支撑股价”的信念,执着于高位热门“票”。他们说,只要业绩能涨,股价就不会跌。可很少有人想过:当下的股价,早已把未来的业绩预期“提前兑现”。
就拿即将披露的三季度报表来说,不少热门“票”的市盈率仍在三位数。看似亮眼的业绩增长,实则是“低基数”带来的错觉——去年赚10亿,今年赚100亿,翻倍的增幅确实惊人,股价涨10倍似乎也有理可循。但关键问题藏在明年:今年100亿的基数上,明年还能增长多少?若只能增至150亿,增速就从900%骤降至50%,这样的落差,股价又怎能承受?
更核心的是这类“票”的周期属性。接触过相关行业的人都懂,它们就像钟摆,总有摆动的极限。就拿常用的内存条来说,价格时而紧缺暴涨,时而过剩暴跌,像极了反复波动的产品,行业景气度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连曾经风光的热门领域龙头,业绩也逃不过大起大落,业绩下滑时,股价回调更是家常便饭。这哪是“强者恒强”,分明是“周期轮回”。
网友对此争论不休:有人反驳“只要行业前景在,短期波动不怕”;也有人醒悟“之前没算基数,现在想想确实后怕”;还有人调侃“涨的时候看业绩,跌的时候才想周期,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 2023-2024是“先手”,现在进场是“接棒”?
谈论这轮行情,绕不开2023到2024年的“黄金窗口期”。那时市场冷清,不少指数处于低位,敢在那时布局的,是看懂了“别人恐惧我贪婪”的高手。他们买的不是当下的热闹,而是未来的周期拐点。
可现在情况变了。当股价已涨10倍,才有人喊着“主线来了”跑步进场,这更像“别人贪婪我跟风”。就像黄金涨到4000美元才开户囤金的人,总以为上涨刚刚开始,却没看到别人早已在低位布局,此时进场,很可能成了“接最后一棒”的人。
尤其从指数投资的角度看,这种时机差异更明显。涨了10倍的热门“票”,早已成了相关指数的“权重担当”,它们的涨跌直接影响指数走势。可那些没怎么涨的“票”,对指数影响微乎其微,即便布局也难享指数红利。这就是为何说“现在进场追热门,与指数投资的初衷背道而驰”——指数投资赚的是周期平均收益,而非高位博弈的风险收益。
更残酷的是历史教训:曾经的热门领域龙头,在业绩高速爆发后,若选择持有,哪怕等3到5年,股价也未必能回到当初的高点。业绩增速一旦放缓,估值回归就成了必然,谁也逃不过这个规律。
△△△ 周期不可逆:别把“阶段性热门”当“永恒主线”
很多人之所以在高位追涨,是把“阶段性热门”错当成了“永恒主线”。他们以为某个领域能一直景气,却忘了任何行业都有生命周期——萌芽、成长、成熟、衰退,一步都少不了。
就像四季更替,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休养生息,从没有哪个季节能一直延续。热门“票”的上涨,本质是行业处于“夏天”的成长阶段,可再热的夏天,也会迎来秋天的降温。现在的高位,很可能就是“夏天的尾巴”,再往里冲,等来的或许就是“秋天的寒意”。
理性的做法,该是看懂周期、敬畏周期。不追涨、不盲从,在冷清时看到机会,在热闹时保持清醒。毕竟投资不是一场“比谁跑得快”的游戏,而是一场“比谁看得远”的修行。
△△△ 结语:别让“热闹”遮住“理性”的眼
市场永远不缺热闹,缺的是在热闹中保持理性的人。10倍的涨幅很诱人,“强者恒强”的说法很动听,可这些都抵不过周期的铁律。业绩会波动,估值会回归,唯有看懂时机、敬畏规律的人,才能在市场中走得长远。
你曾在哪个阶段布局过热门“票”?又对当下的高位行情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思考,也别忘了点赞收藏,一起在投资路上少走弯路!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内容与涉及标的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作推荐,投资者据此买卖,风险自担!
来源:风吹过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