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沪上秋浓,桂香满庭。10月24日至25日,由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主办的“2025年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暨第七届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术后管理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10月25日论坛开幕式上,我国心律学与心电生理领域的众多权威专家
沪上秋浓,桂香满庭。10月24日至25日,由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主办的“2025年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暨第七届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术后管理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10月25日论坛开幕式上,我国心律学与心电生理领域的众多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谈起搏电生理前沿进展,共促学科创新发展。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中国房颤中心联盟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曹克将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教授,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香港大学玛丽医院Chu-Pak Lau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香港、四川、新疆等二十余个省市的顶尖专家学者。开幕式由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主持。
七载耕耘,铸就高水平学术平台
李若谷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深情回顾了从创立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术后管理研讨会到融入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的发展历程。她表示,这个学术平台已从初生的种子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学术园地,见证了技术迭代与理念革新,凝聚了跨地域、跨学科的学术共识。
侯旭敏教授在开幕致辞中代表上海市胸科医院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侯教授深入阐述了中欧心胸疾病学术论坛“精准、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她以2007年TCT大会期间首次接触无导线起搏器的经历为例,生动阐释了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强调在亚专科细分的今天,更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诊疗理念,加强多学科协作,拥抱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等技术带来的创新机遇。
权威之声,共绘学科发展蓝图
张澍教授在致辞时指出,论坛从心血管亚专科会议到融入中欧心胸疾病论坛这一国际学术平台,标志着学术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他强调,数字管理与AI技术在患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华伟教授分享了我国心脏起搏领域的重要进展,他特别肯定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在手术量和新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先地位,指出规范的术后管理对庞大患者群体至关重要。
黄从新教授和曹克将教授作为论坛的“七年之友”,共同见证了这一平台的成长价值,并表达对中国心胸专科事业再创辉煌的坚定信心。
技术前沿,引领诊疗理念革新
开幕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专家们带来了精彩的前沿分享。
张澍教授以“心律失常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治疗理念变化”为题,系统回顾了从药物、外科手术到介入治疗的技术演进。
华伟教授详细介绍了“无线新纪元—无导线起搏器临床演进及未来展望”。现今,无导线起搏器的选择越来越多,功能日益完善;无导线左束支起搏、自供电永久起搏器及全降解临时起搏器等创新技术,将推动起搏治疗迈向更微创、智能、持久的方向。
黄从新教授强调房颤“一级预防”的重要性,系统梳理了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并指出控制危险因素是减轻疾病负担的基石。
曹克将教授分享了CCM技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新希望,指出CCM与CRT等技术的融合,有望为心衰患者提供更优的综合治疗方案。
Chu-Pak Lau教授则聚焦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的临床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吴立群教授对比展示了脉冲电场消融的技术优势,并预测,随着技术普及和操作经验积累,PFA有望在未来获得更广泛应用。
王景峰教授将目光投向冠心病患者的猝死防治,并呼吁加强冠心病猝死的精准预防。
开启新征程,共建心健康
秋收冬藏,学术的耕耘是为了明天更好的临床实践。本次论坛充分展示了从精准诊断到融合治疗,从技术创新到全程管理的全面发展图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加强跨界合作、注重全程管理,才能更好地应对心血管疾病挑战。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心律失常防治注入了新动力,更为全球心血管健康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