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分钟腌制、8分钟蒸制、3秒淋油,每一步都在算成本:盐1小勺2分钱,料酒2汤匙8分钱,蒸鱼豉油3汤匙3毛钱,加起来不到五毛,换的是儿女一句“还是家里的味道好”。
六菜一汤端上桌,爸妈没动筷子先拍照,手机咔嚓一声,重阳家宴就算“打卡”完成,蒸鱼的热气还在镜头里飘,朋友圈已经先吃上了。
这条鲈鱼500克,蒸8分钟,多一秒就老,少一秒就生,时间卡得比高铁发车还准。
厨房里没有计时器,只有老妈低头看火,老爸隔三分钟就掀盖瞄一眼,他们怕失败,更怕孩子回家吃到一口“差一点”的味道。
15分钟腌制、8分钟蒸制、3秒淋油,每一步都在算成本:盐1小勺2分钱,料酒2汤匙8分钱,蒸鱼豉油3汤匙3毛钱,加起来不到五毛,换的是儿女一句“还是家里的味道好”。
这句话在老人心里按斤称,比股票涨停还值钱。
红烧肉500克配15克冰糖,炒糖色火候一过就发苦,苦的是肉,也是退休金。
五花肉涨价到28块一斤,老人还是挑肥瘦相间的部位,他们嘴上说要清淡,筷子却先往肥肉上伸,因为知道孩子一年才回来几次,要把最香的给出去。
40分钟小火炖,锅盖一掀,油花在汤面打转,像存折上的利息,数字不大,但总算没亏。
老抽1汤匙上色,生抽3汤匙提鲜,颜色深了,爸妈的脸在灯光下反而亮了,他们不说“投资”,只说“你们多吃点”。
山药炖排骨的枸杞最后撒,十几粒,手一抖就多,多了也舍不得捡,因为枸杞补眼,老人怕看不清孩子下次回来的脸。
排骨300克,山药200克,比例1:0.6,不是菜谱规定,是老妈在菜市场比较了五家摊位后得出的性价比:排骨22块,山药4块,加起来刚好抵得上超市里最便宜的一箱牛奶,那箱牛奶他们没买,留给孙子当早餐。
30分钟炖排骨,20分钟炖山药,时间加起来等于半集电视剧,电视剧可以重播,孩子错过饭点就要再等一年。
蒜香口菇焯水1分钟,老人用漏勺压着,怕菌菇浮起来烫不熟,更怕吃了拉肚子给儿女添麻烦。
蚝油1汤匙、生抽1汤匙、白糖半小勺,调味汁在小碗里先搅匀,再下锅,动作像银行柜台数钱,一厘不差。
口菇300克,超市特价3块9,老人买了两盒,结账时掏出会员卡,积分又减了3毛,回家把收银小票压到冰箱贴下面,那上面写着的不是价格,是“我省下来了”,省下来的钱转头塞进红包,等孩子离家时往包里一塞,厚度刚好能摸到体温。
时蔬上汤里,咸蛋黄2个先炒出红油,油红得刺眼,像体检报告上的“轻度脂肪肝”警告,老人看见了也装没看见,因为他们更怕孩子不吃。
皮蛋1个、火腿肠1根、娃娃菜1颗,加起来不到8块钱,煮出来的汤色却像高级饭店的“金汤”,饭店卖68,家里只花6块8,差价61块2,老人把这笔钱换算成来回地铁票,能让孩子多回家两次,所以他们反复练习火候,只为把饭店的68块打成6块8的赝品,赝品也香,因为里面没加服务费,只加想让你常回来看看。
芋头烧牛肉最费牙口,牛肉300克先炖40分钟,再加芋头200克炖20分钟,时间加起来一小时,老人把牙咬得咯吱响,也要嚼得动,因为牛肉贵,35一斤,不能吐。
八角2个、桂皮1小块、香叶2片,香料在锅里翻滚,像老年大学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只为让退休生活有点味。
5克冰糖上色,糖下锅那一刻,老人盯着颜色变化,比盯股市K线还认真,颜色一深,立刻加水,他们怕糊,怕浪费,更怕孩子吃到苦味,苦会记住,甜只会被快速遗忘。
六道菜总成本不到80块,老人把账算到小数点后一位,却没人把回家的时间算进成本。
蒸鱼8分钟,红烧肉40分钟,山药炖排骨50分钟,蒜香口菇5分钟,时蔬上汤10分钟,芋头烧牛肉60分钟,灶台累计工作173分钟,差不多3小时,3小时在年轻人手里能刷完一部短剧,在老人手里只能换来孩子坐下吃30分钟。
时间逆差没人补,老人也不记账,他们只记孩子吃了几筷子鱼,几块肉,剩下的装进保鲜盒,贴上标签,冷冻层一排,像提前写好的家书,等你加班到深夜微波炉叮2分钟,读完家书只需30秒,写家书却花了他们一整年。
朋友圈照片里,菜色鲜亮,滤镜一开,皱纹被磨平,老人笑得比菜还嫩,可没人把镜头对准灶台,那里油渍斑斑,墙上贴着褪色的“安全用气提示”,边角卷翘,像没人翻看的日历。
日历越翻越薄,孩子越走越快,老人把菜做咸一点,只为让你多喝两口水,多坐两分钟,这两分钟在他们心里能拉长成两年。
咸淡没人说,说了就怕孩子下次不回来了,于是咸也忍着,腻也笑着吞,吞下去的是菜,也是说不出口的“别走”。
重阳那天,菜做完,老人没动筷子,先把每道菜夹一点装进保温桶,保温桶是去年孩子买的,说明书上写“保温6小时”,他们信了,把保温桶放进行李箱,让高铁把菜带回去,高铁时速300公里,菜在里头晃,老人在月台晃,车速越快,他们越小,最后缩成手机里的一个小黑点,孩子点开,看见小黑点还在挥手,像菜里永远夹不出的那粒盐,咸得发苦,苦得发甜。
你算过没有,六道菜173分钟,你一年回家几次,每次吃30分钟,剩下的时间谁在替你嚼那5克冰糖、2个八角、1小块桂皮的味道?
来源:笨笨豆豆爱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