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8日讯这位身穿白大褂,肩背行医箱,身子倾斜,走路歪扭的身影,就是山东日照深山中的乡村医生王远平,虽身患残疾,却依然坚持走村串户,为乡亲们行医送药,这一晃就是15年。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8日讯这位身穿白大褂,肩背行医箱,身子倾斜,走路歪扭的身影,就是山东日照深山中的乡村医生王远平,虽身患残疾,却依然坚持走村串户,为乡亲们行医送药,这一晃就是15年。
西王家村地处日照市东港区的山凹里,三县交界,四面环山,即使是在寒冬腊月,也依然能感到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蜿蜒盘旋的水泥路,早已疏通好了去往城里的期盼。年轻人大都顺着这条路进了城,村里的老人们则大都留了下来,守着世代的家园。“全村在户的有492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有219位,80岁以上的约50人,老年人占了一半。”这是初见王远平时,他向闪电新闻记者介绍的目前情况。
图为乡村医生王远平入户为村民诊疗。
因患强直性脊柱炎,王远平的腰部、腿部僵直,不能弯腰。很多时候,为方便诊断检查,他要和病人保持同一高度,所以常常选择跪立的姿势为病人诊疗。1975年,王远平出生在西王家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因父亲常年身患重病,一家人全靠体弱的母亲勉强维持生计。在读高一那年,王远平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原本健壮的小伙,突然卧床不起,这为本就是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图为夜晚王远平接到村民电话,赶赴村民家中“跪地”诊疗。
王远平辍学四处求医,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甚微,疾病导致他的双腿髋关节强直疼痛难忍,渐渐地他已不能再下地走路。这是一种不能根除的疾病,贫困的家境不允许再继续治疗下去,懂事的王远平默默地躺在床上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曾一度大小便不能自理。王远平曾几次想一死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想起上学的时候,曾听到过的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励志事迹,他又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
图为王远平走访病患。
目睹饱受病痛折磨的父亲,自己又历经多年病痛的折磨,让王远平下定决心当一名医生,期望更多病人早日摆脱痛苦。他开始强迫自己重新学习行走,不知摔了多少跤,流了多少血,他始终咬紧牙关,忍受疼痛,渐渐地王远平可以抛开拐杖慢慢行走了。2006年王远平考进东港卫生学校,2010年,好学的王远平又成功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并被三庄镇卫生院招聘录用。从此,王远平在小山村里开始了乡村医生的职业生涯。
图为王远平深夜匆忙送药的身影。
西王家村独居老人较多,王远平既要守在诊室,也要像“家庭保姆”一样随时了解老人在家中的状况。这天王远平突然接到电话,老人的孩子在城里打工,通过家里的摄像头发现独居老人已经一天没有活动了,王远平赶紧去探望老人,可院外的一把锁挡住了他去路,最终与其他村民合力把锁锯开,才得以进入。经王远平查看,独居老人因脑供血不足,晕在家中,经过紧急救治,身体得以缓解。
图为王远平正在查看村里基础病老人的健康档案。
王远平向记者介绍,乡村医生要掌握村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并对慢性疾病村民建档,定期走访,村里共有70多名高血压患者,24名糖尿病患者,每个季度都定期走访,对基础病老年人能做到很好的检测管理。
图为王远平正在查看药品。
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王远平的手机里保存了全村外出子女的电话号码。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独居老人、长期卧床的老人是王远平最关心的人群,乡村医生王远平成了他们身边最重要的健康“守护人”。
图为王远平行走在陡峭的路上。15年里,王远平已经记不清他在行医的路上摔过多少次跤。
图为一名村民来到卫生室请王远平充电费。
王远平今年已经50岁了,可在村里的长居人口中还属于“年轻人”,也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除了懂医学,现代的信息生活方式他都比较熟悉。电费、手机费等,王远平在手机里操作一番就帮老年人缴费成功了,老人们不必再赶到20里外的镇上去缴费。好学的王远平对电脑也十分钻研,有村民遇到电脑问题就来找他请教。
乡村行医的15年里,王远平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平凡英雄”“山东好人之星”等称号,靓丽的荣耀没有让王远平忘却初心,即使多次有机会进城工作,身患残疾的他,依然坚定地选择留在乡村。
王远平向闪电新闻记者说:“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村里老年人多,需要我的服务,我就不能出去,觉得这样的工作最踏实,我要把自己的责任心,留在最熟悉的这片山,这片水!”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