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的公司是不是也这样:会议室永远满员,流程审批单越签越长,办公室里行政、人事、财务越来越多,但销售额却原地踏步,利润薄如刀片?恭喜你,你的企业可能提前患上了“大企业病”,而且病得不轻。
你的公司是不是也这样:会议室永远满员,流程审批单越签越长,办公室里行政、人事、财务越来越多,但销售额却原地踏步,利润薄如刀片?恭喜你,你的企业可能提前患上了“大企业病”,而且病得不轻。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个中小企业的“管理癌症”,并给出可落地的解药。
前段时间,和一位做新能源汽车配件的王老板吃饭,他唉声叹气,满脸愁容。
“做实业太难了!”老王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这几年新能源赛道多火啊,订单是不少,我这三百多号人的工厂每天机器不停,看着人来人往,热火朝天。
可到了年底一算账,净利润不到3%,有时候连银行利息都跑不赢!我都怀疑我开的不是工厂,是慈善机构。”
我问他:“成本问题出在哪了?”
他掰着指头算:“原材料涨价,认了;客户压价,忍了。最让我憋屈的是内部成本!你看啊,我这几年为了‘规范管理’,招了不少人。
HR说要搞企业文化、做员工关怀;行政说要加强后勤保障、提升办公环境;财务说要细化预算、严控报销。
现在我办公室里坐着的人,都快跟车间里干活的人一样多了,间接人员和直接生产人员都快1:1了!”
他越说越激动:“一线业务员抱怨,一个出差申请要走三天;生产主管抱怨,采购一颗螺丝钉都要层层审批;研发部门呢,天天忙着写报告、开评审会,就是没见拿出什么有竞争力的新品。你说,我养这么多人,到底是来帮我赚钱的,还是来消耗我的?”
老王的故事,不是个例。这正是典型的小企业,犯上了“大企业病”的症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流程内耗。企业还没真正强大起来,就已经“未富先老”了。
很多老板和老王一样,认为企业做大了,管理就必须复杂化,部门就必须齐全。这是一种“善良”的初衷,希望给前线员工提供最好的支持。
但真相往往是残酷且反常识的:对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过度超配的“非经营岗位”,是扼杀效率和利润的头号杀手。
为什么?
因为这些非经营类的员工(行政、人事、财务、后勤等),他们的工作成果很难直接量化。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 “建立规则”和“增加流程”。
人事部为了体现专业,会设计出复杂的绩效考核表和冗长的晋升通道。行政部为了体现管控,会制定出严格的办公用品领用和报销制度。财务部为了体现严谨,会要求每一笔开销都有三五个人签字审批。这些制度本身可能都没错,但在一个需要快速反应、灵活决策的中小企业里,它们就成了业务发展的“减速带”。营销人员的时间被浪费在填表上,研发人员的灵感被消磨在会议中。最终,整个企业就像陷入了沼泽,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努力,但企业却在原地打转,甚至下沉。
正如之前在互联网行业引发热议的话题,包括阿里、京东等巨头都在疾呼“整治大公司病”,刀刃向内,精简组织架构 。
连拥有几十万员工、千亿美金市值的巨无霸都意识到臃肿的危害,我们这些本就家底不厚的中小企业,又有什么资格“安逸”地养着一个庞大的“后勤部队”呢?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王总的同行,另一家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供应商——我们称之为“A公司”。
A公司的规模比老王小,员工总数不到150人,年产值却做到了2个亿。最惊人的是,他们的年净利率常年维持在20%左右。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整体向上,但供应链的利润挤压非常严重,能做到这个数据堪称奇迹 。
深入了解后发现,A公司的核心秘密就在于其极致精简的组织结构和独特的激励机制。
人员结构: 全公司150人,直接生产、研发和销售人员占了130人,占比接近90%。剩下的行政、财务、人事总共不到20人,很多都是一人多岗。管理方式: 没有复杂的层级,推崇“小团队作战”。一个销售小组,就配一个产品助理和一个跟单员,他们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是按小时计算的。激励核心: 公司老板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是经营者”。他不仅考核一线员工,更“考核”后台支持人员。比如,他给HR部门负责人的考核,不仅仅是招聘了多少人、培训了多少场,而是与“公司人均产值”和“核心员工留存率”强相关。
如果公司人效提升了,HR负责人就能拿到高额奖金;反之,则会影响收入。这迫使HR去思考,如何招到更优秀的人、如何设计更能激励人的制度,而不是仅仅“完成工作”。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不在于“管得有多好”,而在于“跑得有多快,价值创造有多高效”。
问题的核心找到了——非经营岗位人员过多,且缺乏与经营结果的关联。那么,如何破解?
记住一条管理铁律:员工不做你强调的,只做你考核的。
解决方案就是彻底改变薪酬模式,从“固定工资+少量绩效”的模式,转向 “KSF薪酬全绩效模式”。
KSF(Key Success Factors),即关键成功因素模式,不是简单的KPI考核,而是一种员工和企业共赢的价值分配模式。它的核心是为每个岗位(包括非经营岗位)找到6-8个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价值创造点,并把薪酬与这些点的结果直接挂钩 。
我们还以老王的企业为例,看看如何用KSF进行改造:
案例:某制造业,生产经理的KSF月度薪酬方案
你看,这样就能很好让员工他的工作目标也从“完成事务”变成了“创造价值”。他会主动地去思考,如何用更少的人力成本,激发更大的组织效能 。
KSF模式的精髓在于,它分配的不是企业既有的利润,而是激励员工去创造 “超价值” ,然后对这部分增量进行公平分配 。
这是一种让员工从“为老板打工”转变为“为自己干”的强大机制。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外部的竞争,而是源于内部的消耗。
“小公司大企业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以“规范化”、“专业化”的糖衣为伪装,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企业的敏捷性、效率和利润。
作为企业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审视你的人员结构: 你的经营类员工和非经营类员工比例健康吗?是否超过了1:0.5的警戒线?审视你的内部流程: 你的规章制度是为了提升效率,还是为了满足某些部门的“存在感”?审视你的激励机制: 你的薪酬是在“购买”员工的时间,还是在“购买”他们创造的结果?请记住,对于中小企业,人效大于一切。抛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管理“光环”,回归到“创造客户价值、提升经营利润”的商业本质上来。
重构新的分配激励模式,让每一个员工,无论前台后台,都成为价值创造的引擎,这才是治愈“未富先老”管理顽疾的根本之道。
若您向本账号私信 “绩效” 二字,即可获取一招制敌的精妙策略。我们将为您免费奉上一份时长达100分钟的薪酬绩效内部学习视频方案。
此方案具有快速起效、独具创新的显著特点,宛如一把利刃,助力您在企业经营中披荆斩棘。
来源:绩效智库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