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太宗李世民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明君主,他在位长达23年,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安康,这一时期被史家称为“贞观之治”,为唐朝后续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明君主,他在位长达23年,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安康,这一时期被史家称为“贞观之治”,为唐朝后续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此一位杰出的君主,自然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长久以来,无数研究者对唐太宗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关于他的血统问题,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
传统观点认为李世民具有汉族血统,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来自新、旧《唐书》中的记载。
据书中所述,李氏家族自称为西凉王李皓的后代。
李皓,即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的建立者,世称凉武昭王,他出身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的李氏望族,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后裔。
因此,若李世民确为李广和李皓的后人,那么他理应是汉族人。
然而,正史中的记载未必完全可靠。早在唐代,就有人不畏风险对此提出质疑。
据唐代僧人彦琮所著《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记录,高僧法琳曾当面反驳李世民的出身,他表示:“琳闻拓跋达,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
法琳认为,李氏家族实际上源自鲜卑族的拓跋达宗族,而非陇西望族李氏之后。
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其一,僧人通常不打诳语,不会无端提出如此重大的问题;
其二,法琳若没有确切证据,也不敢以性命为赌注。
此外,《宋书·柳元景传》和《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对李氏一族的记载也提供了相关线索。
李渊的祖父李虎有一个名为“起头”的兄弟和一个名为“乞豆”的弟弟,而李起头的儿子名叫“达摩”。
这些名字明显带有异族色彩,并非汉族人的常用名。
同时,李氏的先祖在北魏时曾担任弘农太守,名叫李初古拔。在汉族中,除复姓外,四字姓名极为罕见,由此可推断,唐宗室李氏应源自胡族。
现代学者对新、旧唐书中关于李氏家族渊源的记载进行了考证,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疏漏。
李渊自称出自陇西李氏望族,其祖父李虎也因此被封为陇西郡公。然而,李渊的四世祖李熙和曾祖李天锡却出自河北赵郡李氏。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原本并无必然联系,但在北魏时,以赵郡李氏为望族,西魏时则改封陇西李氏为望族。
宗族的郡望应是固定不变的,李氏家族却频繁更换郡望,可见,他们并非真正的汉族血统出身。
这种随意更改郡望的行为,无非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政治地位,彻底暴露了其胡族的真实身份。
传世的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李世民的形象。他那伟岸的身姿、祥和的神态,以及脸颊和下巴卷曲的胡须,与西域胡族男子的容貌特征颇为相似。
从生理特征来看,这或许与其胡族血统不无关系。此外,李世民的性格、行为、特长与爱好等,也无一不彰显出其胡族出身的痕迹。
首先,身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却在“玄武门之变”中狠心杀害亲兄弟,这种决绝与残酷,似乎与胡人所被赋予的“嗜血”形象相呼应。
其次,他精通骑射,在戎马生涯中度过大半生,显然承袭了塞外民族骁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再次,他对骏马情有独钟,生前拥有良驹无数,死后更在昭陵前设置“六骏”石雕相伴,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游牧民族对马的深厚情感。
种种迹象皆表明,李世民具有显著的胡族身份特征。此外,我们还能找到其他旁证来支持这一观点。
据《旧唐书·李元婴传》记载,李世民的侄孙滕王李涉“外貌类似胡人,且体态丰硕”,明显带有异族特征。唐代刘餗的《隋唐嘉话》也提到,隋末王世充部将单雄信曾直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为“胡儿”,这并非简单的讽刺挖苦,而是触及了李世民家族的血统根源,令其大为恼火。
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李氏家族成员的一些婚姻习俗,明显带有胡人婚俗的遗风。
例如,唐高宗李治在太宗去世后,将父亲的才人武则天纳入后宫,册封为昭仪,后又封为宸妃;唐明皇也公然纳其儿媳杨玉环为贵妃。
这些行为,若以汉族礼仪伦常来看,无疑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在胡人眼中,却并无不当之处。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批评道:“唐朝源出夷狄,故而不以闺门失礼为耻。”一语道破其中缘由。
另有学者考证,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也带有浓厚的胡族痕迹。陵前原本竖立的14座“番西”雕像虽已无存,但它们应与墓主存在某种联系。
而昭陵中的骏马石刻,为中国历代帝陵所独有,代表了一种源自塞外民族的特定陪葬习俗。综上所述,这些旁证进一步证明,唐太宗李世民体内确然流淌着胡族人的血脉,他的民族属性更倾向于胡族,而非汉族。
然而,开创大唐盛世的李世民竟然是胡人血统,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因而也招致了一些人的质疑与反驳。
他们认为,《步辇图》中李世民的肖像,尽管胡须略显卷曲,但这或许是画家艺术夸饰的结果,不一定完全反映真实面貌。以此作为判定李世民为胡族血统的依据,似乎过于草率。
唐太宗弑兄夺位,这确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残忍手段并非他所首创。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杀父弑兄、夺取王位的丑恶行径,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父子相残、兄弟互戕之事也屡见不鲜。
这些人中,既有汉人,也有胡人,如果仅凭夺位手段的狠辣来判定其族属,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也不能单凭“玄武门之变”中的行为来认定李世民是少数民族后裔。
历代开国君主在未取得帝位之前,大都身经百战,骁勇善战,如东汉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等。骑马作战是他们的必备技能,唐太宗自然也不例外。
李世民出身豪门,其父兄皆能骑射,作为胸怀抱负的李家二公子,他注重兵法学习,热爱骑马射箭。因此,仅凭李世民擅长骑射就臆断其为胡人,实难令人信服。爱马并非游牧民族的独特风俗,汉族中也不乏爱马之人。
例如,项羽有骏马名“骓”,视若珍宝,即使在乌江兵败之际,也不忍将其杀害,而是赠予乌江亭长。汉武帝也对名马情有独钟,当李广利攻灭大宛,进献“汗血”宝马时,他惊呼其为“天马”。
可见,“昭陵六骏”陪葬石刻并不能充分证明唐太宗是塞外民族后裔。至于李世民后代的乱伦行为,这在性关系相对自由的唐代,并不算罕见丑闻,也很少从伦理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
往往是情欲战胜伦理,李治、李隆基皆为美色所迷,忘却道德人伦,才做出令后人耻笑的荒唐之事,这与他们的胡族血统并无必然联系。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并非胡人后裔,而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
然而,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若完全认定李世民为汉族人,似乎也不尽妥当。
有人提出了一种折衷观点,认为他是汉族与胡族的混血儿。一方面,李世民的先祖并非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亦非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人,其真正祖籍应在今河北赵县。
唐高祖李渊自称祖居陇西狄道,是为了抬高门第,提升政治地位。
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来,胡汉通婚在统治地区成为可能,李氏又与鲜卑族杂居,因此李世民身上应流淌着胡人的血液。
有人认为,北魏时期,太行山以东地区有五大望族——王、李、崔、郑、卢,其中李姓为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是汉化后取的汉姓。
《旧唐书·高祖本纪》也记载,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北魏时被赐姓大野氏,由此推断李氏先祖应为鲜卑贵族大野部的姓氏。
《旧唐书》的含糊其辞,无意中泄露了这一线索。如此看来,李世民具有胡族血统,但根据北魏时期异族通婚的法令,他的身上又涌动着汉族人的血液。
另一方面,对于李渊的血统,学术界仍存在三种观点:河北赵郡破落贵族、鲜卑族大野部和老子李耳后裔。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他不是汉族。
即使是汉族,李渊也不是纯种汉人,他身上仍有胡人血统。其母独孤氏为鲜卑族,显然李渊是混血儿。他又娶妻窦氏,据窦氏所言,其父窦毅托言是东汉窦章之后,汉末窦章之子逃亡匈奴,被封为部落大人,实际上是匈奴人,她与李渊所生的儿子李世民,无疑是一位混血儿。
这并非无稽之谈,而是确凿无疑的事实。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其家族具有鲜卑族的血统。
而在隋唐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李世民身为混血儿并不令人意外。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行举止也鲜明地体现出了他作为混血儿的独特特征。他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毕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这番言论充分展现了他对各族一视同仁的博大胸襟。
若非具有胡族血统,他恐怕难以有这样超越时代的见解。
正如陈寅恪先生在《金明馆丛稿》中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这进一步证实了李世民的混血身份。
至于李世民究竟是不是混血儿,如今已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他的体内确乎流淌着胡汉两族的血液。出身并非个人所能选择,这不应被视为李世民的“短板”。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是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或许正是由于他深受胡族与汉族两种文明的影响,才塑造了他勇猛善战、行事果断、胸襟开阔、大度容人且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豪爽性格,从而开创了国家繁荣昌盛、各民族友好相处的贞观盛世。
后人在评价李世民时,更多关注的是他作为一代明君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对他身上的血统问题则不必过于纠结。中华民族本就是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无论李世民是否为混血儿,他都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代英主。
来源:小贺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