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卫视主持人杜海涛上周参加了伦敦大学东院区的21天语言课程,并在毕业典礼上用英文发表了2000字演讲,他妻子上台献花时却当众抱怨"不如用中文"。这件小事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友开始质疑短期留学课程的实际作用到底有多大,相关话题阅读量三天内破亿。
湖南卫视主持人杜海涛上周参加了伦敦大学东院区的21天语言课程,并在毕业典礼上用英文发表了2000字演讲,他妻子上台献花时却当众抱怨"不如用中文"。这件小事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友开始质疑短期留学课程的实际作用到底有多大,相关话题阅读量三天内破亿。
讲座视频显示,杜海涛全程拿着稿子逐字朗读,发音生硬且中途多次停顿。不少海外留学生指出,类似短期项目实际仅是语言培训,无法达到学术交流标准。其妻子事后接受采访时解释,当时只是想活跃气氛,并非否定课程价值。但这一说法并未平息争议,反而让人好奇这类课程到底能学多少东西。
记者查询相关机构官网发现,该项目收费约人民币八万元,包含英语强化、校园体验等模块。但教学安排表显示,每天只有三个小时正式上课,其余时间安排参观博物馆、参加校友会等活动。有机构从业者透露,这类课程本质是名校品牌包装,主要吸引有社交需求的学员。
社交平台上,播音主持留学话题下大量自述引发关注。一位去年参加同类项目的网友留言,"每天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就行,考试靠背题库",另一用户则晒出导师简历:"所谓英国外教实际是菲律宾移民"。这些帖子不断被官方账号举报,但相关内容数量仍在持续增长。
近年国内对西方教育神话逐渐降温,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留学生增长率首次跌破10%。评论区里,80后网友感叹"当年出国考雅思要准备半年",而95后普遍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部分教育机构开始调整策略,某平台推出的"周末直播云留学"课程点击量持续走高。
英国驻华使馆教育处人员接受采访时强调:"正规学位课程至少需要三年",但承认短期项目确实在签证政策上有特殊通道。法律论坛上,有律师解析此类课程存在的消费纠纷案例,提醒学员注意签订合同时的质量承诺条款。
杜海涛工作室最新动态显示,其海外行程包括探访当地幼儿园和足球俱乐部,相关短视频点赞过百万。评论区有网友发现,其团队发布的vlog画面与课程官网展示场景高度重合,但时间轴存在明显跳跃。这些细节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短期教育项目的质疑。
网络调查公司最新报告显示,2024上半年中国跨境教育咨询量同比上涨37%,但实际签约率下降15%。某二三线城市家长群讨论中,多数人倾向选择在线课程,认为"省下的机票钱够请外教半年"。培训机构内部人士透露,已有企业转型开发虚拟现实教学产品,预计九月上市。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最新公告强调,非学历教育经历不会影响学历认证。但社交媒体上,"祛魅留学"关键词搜索量已连续七周处于高位。贴吧里有个帖子标题写着:"花了八万就为朋友圈拍张名校背景墙?"下面跟帖超过五千条。
来源:初晴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