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阳节,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吉祥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登高祈福,赏菊饮宴,拜神祭祖,庆祝丰收,尽情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恩。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节,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吉祥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登高祈福,赏菊饮宴,拜神祭祖,庆祝丰收,尽情抒发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恩。
重阳节,又名敬老节,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为“老年节”,目的是倡导人们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重阳节”呢?
01
宜登高望远
忌宅家辜负好秋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自古以来,登高是重阳节趋吉避凶、祈福纳祥的核心习俗之一,也是抒发怀念家乡、思念亲人、感悟人生的重要途径。
这一天,唐朝大诗人孟浩然登上兰山,看到大雁南飞、薄暮降临、归村人歇的景象,引发了对友人张五的思念之情,遂作诗一首,表达了“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美好愿望。
这一天,诗仙李白登上了安徽当涂龙山,边欣赏秋日的美景,边与友人饮酒赏菊,写下著名的诗作《九日龙山饮》。
这一天,北宋大词人苏轼同客人携酒登上了翠微山,看到了“江涵秋影”和“大雁初飞”的两幅美景后,发出了“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感慨。
双九重逢日,秋意正浓时。
放眼望去,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大自然到处散发着温暖明亮的气息。不妨暂且放下手头的工作,像古人那样,来一次登山赏秋之旅,像不辜负春光那样,不辜负眼前的大好秋光。
在古道斜阳下感受“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悠然,于松风石畔拾一枚枫叶藏进时光的衣袖,任暮色四合,看远山含黛,醉倒在无边的秋意里。
地气聚于峦,天气汇于巅。山脉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爬山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同时吸收山间负氧离子,排出体内浊气,整个人会感到神清气爽。
重阳节,让我们放下手机,走出家门,约上家人或朋友一起去爬山吧。
把自己置身大山的怀抱,让疲惫的身体得到滋养,让麻木的心灵在宁静的港湾中停泊,聆听内心的声音,重拾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02
宜孝亲敬老
忌爱在心头口难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敬老节日,其文化内核与孝道精神密不可分。
九月九日“重阳”更是暗合“长久长寿”之意,自唐代起,重阳渐成敬老节日。
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中就曾记载过一则“扇枕温衾”的故事。
东汉江夏人黄香,九岁时母亲病逝,自此全心侍奉父亲。
酷暑节气,黄香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驱蚊降温,待床榻清凉方请父亲安寝;寒冬来临,黄香以幼小身躯先躺进冰冷被窝,用体温焐热被褥后,再请父亲入睡免其受冻。
黄香以孝行名扬天下,时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香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从心出发,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就是在尽孝道。
朱熹曾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孝亲敬老,不仅是物质上供养,更在于对父母的敬爱与尊重。耐心听他们唠叨家常,包容他们的不完美,也是孝。
岁岁重阳日,浓浓敬老情。
请收起你的不好意思,大胆表达你心中那至诚至真的爱,珍惜与父母共度的每一天,以行动传递温度,这个节就没有白过。
03
宜赏菊簪菊
忌独自悲秋叹寂寥
重阳节是入秋后的第四个节日。这个时节,秋粮归仓,万物凋零,草木睡去,大地一片萧瑟,很容易让人产生悲秋伤怀、孤独寂寥之感。
但就在此时,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你突然看到不远处邻家的花园内,一丛傲霜的菊花,在猎猎霜风中绕着篱笆独自开放,你的精神就会突然为之一振。
“霜风冽冽绕篱台,瘦影凌霜独自开。”
许多诗作中多有关于重阳节的记载,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里写道:“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可见当时菊花品种之多。
也正因为如此,菊以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品格当选花中四君子之一,受到包括文人雅士在内的普通民众的喜爱。
不仅如此,菊花还因可酿延寿酒而得“延寿客”的美誉,而簪菊花则是避邪祈福的象征。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重阳节,我们可以体验传统习俗,去赏菊、品菊、簪菊,在与菊花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它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为我们的生命增添一抹亮色。
重阳节,是深秋里的一抹暖阳,承载着对健康长寿的祈愿,更是对尊老敬老美德的深情呼唤。
生活再忙碌,也别忘了抬头看看高远的天空,关注自己的健康。
工作再辛苦,也别忘了回头看看一路支持我们的至亲,抽空多陪陪他们。
日子再艰难,也别忘了低头欣赏脚下的绚烂,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九九重阳,愿岁月长久,愿亲情永驻,愿天下长者福寿绵长!用行动把这份“久久”的祝福,送给你牵挂的人们吧!
来源:书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