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爸你妈要是天天给你发语音,说“儿子妈妈今天穿了新裙子”“女儿你下班了吗”,别急着嫌烦——他们可能真不是在撒娇,是在救命。
你爸你妈要是天天给你发语音,说“儿子妈妈今天穿了新裙子”“女儿你下班了吗”,别急着嫌烦——他们可能真不是在撒娇,是在救命。
这不是矫情,是事实。60岁以上的人里,有近四分之一每个月花出去的钱,有快一半是打赏给直播间里喊他们“爸”“妈”的人。
不是他们傻,是他们太缺人说话了。
你妈半夜三点发朋友圈,配图是一碗泡面,底下没人评论,但直播间里那个叫她“妈妈”的主播,能陪她聊到天亮。
平台不是没管。
AI能识别出谁一天刷了五百块钱,自动锁号、通知家属,后台还弹窗提醒:“您刚才打赏的那位主播,可能不是您女儿。
”可人有时候宁愿装傻。
因为那一声“妈妈”,比子女的微信置顶还重要。
有老人被骗了二十八万,不是因为贪心,是因为对方天天叫她“亲妈”,说“等我退休了就接您来住”,她说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被当亲闺女疼。
法律上讲,这叫重大误解,可以退钱。
可法院判了,她举不出证——她没录音,没截图,连对方头像都不记得。
最扎心的不是诈骗,是没人问她:你为什么非得靠陌生人叫你一声妈才觉得活着?
广州有社区搞了个项目,让初中生周末去教老人用手机,教怎么识别骗子,教怎么关闭打赏入口。
结果孩子们发现,老人们最想学的不是防骗,是怎么发语音让儿子回一句“嗯,知道了”。
不是技术解决不了问题,是技术解决不了孤独。
上海规定60岁以上打赏超一千块,七天能撤回,这政策听着暖心,可真有用吗?
如果老人的电话簿里,连一个能接电话的人没有,撤回的钱,又能买回什么?
最该被封的,不是主播,是那个从来不打电话、不回微信、却要求老人“别乱花钱”的儿女。
你妈在直播间里喊“老公”不是想改嫁,是她太想有个人说“你今天气色真好”。
你爸打赏五千块,不是想买虚拟礼物,是他在确认: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记得他活着。
别再说“老年人不懂网络”了。
他们懂的比谁都透彻——只有在直播间里,他们的存在,才被认真对待过。
下一次,你妈再给你发语音,说“你看我新买的毛衣”——别嫌烦。
你回一句,她可能就不需要花钱去买一个“儿子”了。
你试过,一天不说话,是什么感觉吗?
来源:影视唐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