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总督》: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8 22:13 1

摘要: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二十一日,时年六十一岁的曾国藩,晚上改完几篇信稿便早早睡下了。当晚他感觉极冷,便多盖了两床被子。睡梦中,曾国藩梦到自己在找厕所,几番折腾后终于找到一处茅房,尿着尿着他突然惊醒,原来自己尿床了,被褥都浸湿了。曾国藩看着自己的被褥无奈叹道

《夹缝中的总督: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鞠海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二十一日,时年六十一岁的曾国藩,晚上改完几篇信稿便早早睡下了。当晚他感觉极冷,便多盖了两床被子。睡梦中,曾国藩梦到自己在找厕所,几番折腾后终于找到一处茅房,尿着尿着他突然惊醒,原来自己尿床了,被褥都浸湿了。曾国藩看着自己的被褥无奈叹道:“甚矣,老年衰弱乃至此极!”一代名臣,晚年双目几乎失明,小腿肿胀不得站立,疾病缠身的他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回望曾国藩的一生,六十二岁的年龄并不算长。与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相比,他的寿命要短得多,然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因太平天国事件而崛起,却一生都置身于世俗权力的夹缝之中。他位极人臣,但军功与民族影响力却让他成为朝廷最为防范之人,无数阴谋阳谋都冲着他而来。历史学者鞠海,以曾国藩经历的五次生死局为线索,撰写了《夹缝中的总督: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一书,向人们揭示了这位晚清重臣的传奇一生。

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著作虽多,但大多将他置于晚清政治大格局中进行考察,探讨他与各种势力集团的关系。而关于曾国藩生死经历和态度的研究著作却并不多。而鞠海此书,却以中国人忌讳的“死亡”作为书写的起点,深入挖掘了曾国藩两度自杀、五陷生死局的经历。这些生死经历不仅煎熬着他的肉体和精神,也牵动着其所处时局的各种势力,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作者以曾国藩的奏疏、日记、家书、书信及亲朋僚友的记载为核心资料,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私领域”史料中较少被使用的情感史、生活史、心灵史资料,对曾国藩的生活细节和情绪波动进行了丰富的特写,充分挖掘了他高光时刻背后的至暗人生。

在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中,祁门被围与三河镇大败无疑是对他挑战最大的一次。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石达开兵锋直指杭州,江南重地危在旦夕。咸丰皇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曾国藩,命他调湘军驰援浙江。曾国藩受命沿江而下,为了攻取太平天国的重要据点安庆,他将湘军大营迁至祁门。

祁门位于安徽省南部山区,交通不便,但却是通往安庆的要道。曾国藩希望借此更好地指挥湘军对安庆的围攻。然而,这一决策却将他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当年十一月,太平军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的指挥下,对湘军精锐部队李续宾部发起猛烈攻击。李续宾部在三河镇被太平军重重包围,经过一场激战,湘军精锐部队6000余人全军覆没,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等400多名将领战死沙场。这场战役被视为湘军战史上最大的败仗,对湘军的士气和战略部署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十二月,太平军在李秀成的指挥下,分五路进攻祁门。曾国藩转眼间就被太平军重重包围。祁门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补给线容易被切断。太平军利用地形优势,多次袭击湘军的补给线,导致曾国藩的部队陷入缺粮的困境。

朝廷对曾国藩本就有所猜忌,他手握重兵却身陷重围,朝廷多次催促他迅速解围,但只是催促并未给予实际支援。朝廷对他的被围情况半信半疑,甚至怀疑这可能是曾国藩的拖延之计。这让曾国藩陷入了两难境地。同时,湘军内部也存在矛盾。一些将领对曾国藩的指挥不满,认为他过于保守。这种内部矛盾在生死关头更加凸显,增加了曾国藩的困境。

在祁门被围期间,曾国藩面临着坚守与放弃的艰难抉择。他深知坚守可能意味着全军覆没,但放弃又可能让整个战局崩溃。这种信念的考验让他倍感煎熬。他对未来的战局感到迷茫,在日记中写道:“吾不知此战之后,尚能有几日之安。”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他更加焦虑。他甚至一度写下遗书,准备殉职。他在日记中坦露心声:“吾不畏死,但恐死得不明不白。”他深知自己的生死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关乎整个战局的成败。

面对太平军的围攻,他首先在大营中安抚幕僚和将士,表示自己绝不会离开祁门一步,鼓励大家共同抵抗太平军的进攻。他在给部下的信中坚定地说道:“吾与诸君同生死,共患难,必不弃诸君而去。”以此来稳定因被围而浮动的人心。

随后,曾国藩紧急调遣鲍超、左宗棠等将领率军驰援祁门。左宗棠从湖南招募了5000湘勇,昼夜兼程赶到祁门,击退太平军。鲍超的部队也及时赶到,与左宗棠的部队协同作战,最终解除了祁门之围。

从书中对曾国藩的心理描写中,我们能看到他身负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似乎比生死问题更加沉重。在祁门被围期间,他经历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但坚持不退,展现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在日记中毅然写道:“吾虽屡遭挫折,然终不改初心,誓与逆贼周旋到底。”

书中对于祁门被围和三河镇大败的描写更为详细生动。读者可以从层层递进的心理描写中,看到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他是如何面对这些危机的。比如,当皇帝召回他时,他仍在守孝期间,但曾国藩却不介意“不孝”之名,而是感谢“圣恩高厚”。皇帝召他回朝并未给他地位和实权,曾国藩便自己刻了一枚木戳——“钦命办理浙江军务前任兵部侍郎关防”来给自己壮声势、授正统。读者可以在事件中感受到曾国藩的为人和他的心理状态,这样一个自卑自律的人,是如何在一次次生死局中践行人生理念的。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