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25年10月26日宣布,代号“海燕”的9M730核动力巡航导弹在10月21日的试射中完成了1.4万公里、持续15小时的远程飞行。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25年10月26日宣布,代号“海燕”的9M730核动力巡航导弹在10月21日的试射中完成了1.4万公里、持续15小时的远程飞行。
这一数据不仅验证了其“近乎无限续航”的设计目标,更凸显俄方试图通过技术突破对冲北约的战略压制。
与传统弹道导弹不同,“海燕”采用核热源驱动涡轮发动机,支持超低空变轨飞行,能够规避现有反导系统的探测轨迹。
其北约代号“SSC-X-9天陨”本身便暗示了西方对其潜在威胁的警惕,一种既能搭载核弹头、又难以被拦截的“规则改变者”。
此次试射的时机耐人寻味,一方面俄乌冲突持续胶着,美国近期解除对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的限制,而北约“坚定正午”核演习恰于10月13日至22日举行;另一方面俄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将于2026年2月到期,双方续约谈判陷入僵局。
普京选择在此时展示“海燕”的成熟度,既是对西方军事行动的直接回应,也是为俄乌谈判与核军控博弈积累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身着作战服宣布消息,并通过视频直播强化威慑叙事,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政治语言。
新闻报道截图
“海燕”的研发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自2018年首次披露以来,其多次试射均因技术故障受阻,2019年甚至发生过导致专家丧生的辐射泄漏事故。
然而,本次试射成功标志着俄在核动力推进领域取得关键突破。
其核心技术在于小型核反应堆的持续供能,使导弹能够以亚音速在大气层内迂回飞行数日,从非常规路径突防。
这种能力直击现有反导体系的软肋,例如美国的“萨德”系统主要针对高空弹道目标,而对低空巡航导弹的探测与拦截能力有限。
从战略层面看,俄方通过“海燕”传递了两重信号:其一,俄罗斯仍保有与美国抗衡的尖端技术能力;其二,莫斯科不愿在乌克兰问题及核军控谈判中单方面妥协。
然而,这款武器的实战价值仍存争议。
尽管俄方宣称其“可突破任何防御”,但西方分析认为,核动力装置的安全性、长时飞行的制导精度,以及维护成本等问题,可能制约其大规模部署。
“海燕”导弹的亮相,不仅加剧了俄与北约的军事对峙,更可能重塑全球核威慑的逻辑。
其1.4万公里的试射航程足以覆盖欧美主要战略目标,而15小时的飞行时间仅被俄方称为“未达极限”。
这种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意味着导弹可在攻击前长时间于敌防区外徘徊,大幅压缩预警系统的反应窗口,迫使对手提升全天候、全空域的监控投入。
例如,美国正在推进的“金穹”反导系统,原本设计用于拦截弹道导弹和太空目标,但面对“海燕”这类低空长航时武器,其防御效率可能大打折扣。
新闻报道截图
此次试射的地缘政治影响已初步显现,美国总统特朗普回应称此举“不合适”,并暗示美国已在俄周边部署核潜艇,无需依赖远程导弹实施威慑。
而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则试图淡化事件影响,强调“试验不应阻碍俄美互动”。
双方表态的温差,折射出核军控体系脆弱现状,随着《中导条约》失效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濒临到期,大国间战略武器的透明度与约束力正持续下降。
“海燕”的技术独特性进一步凸显了军备竞赛的风险。
与俄军现役的“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或Kh-102空射巡航导弹不同,核动力巡航导弹不受传统燃料限制,其部署可能脱离现有军控条约的监管框架。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武器概念源自冷战时期美苏竞争的“冥王星计划”,但当时因核污染风险与技术瓶颈被搁置。
如今俄方将其复活,不仅引发对核安全性的质疑,也可能刺激美国重启类似项目,形成新一轮攻防技术迭代。
从长远看,“海燕”能否真正列装部队,取决于其可靠性验证与成本效益平衡。
但无论如何,此次试射已成功向西方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在大国竞争的时代,技术奇袭仍是最有效的战略杠杆之一。
面对这种局面,各国或需重新评估以弹道导弹为核心的传统核威慑体系,转而发展针对低空、低速目标的分布式探测与拦截网络。
毕竟,在“无限航程”的威胁下,地理屏障带来的安全感正逐渐消失。
来源:米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