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国家利益》杂志一篇由美国军事战略专家安德鲁·拉瑟姆撰写的文章,在西方防务圈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核心观点就一个:美国空军引以为傲的空中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中国追赶乃至局部超越。而且,最让美国焦虑的,不是技术本身的差距(至少目前还不是全方位的),而
前几天,《国家利益》杂志一篇由美国军事战略专家安德鲁·拉瑟姆撰写的文章,在西方防务圈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核心观点就一个:美国空军引以为傲的空中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中国追赶乃至局部超越。 而且,最让美国焦虑的,不是技术本身的差距(至少目前还不是全方位的),而是那种令人窒息、无法适应的“中国速度”!
一、 平台狂飙:从“望尘莫及”到“并驾齐驱”的闪电战
想想十几年前,当美国的F-22“猛禽”隐形战机独步全球、睥睨天下时,我们的主力是什么?那时的“代差”鸿沟,巨大得令人绝望。然而,历史的剧本并未按西方的预料上演。歼-20的横空出世,是第一次响亮宣告:隐身战机俱乐部,中国来了! 它不仅来了,而且不是实验室里的小打小闹。
看看现在:歼-20正以令西方咋舌的规模列装部队,形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紧接着,专为航母打造的舰载隐身战机歼-35也呼之欲出,补齐了海空一体的关键拼图。更让人惊叹的是,不止一款被外界称为第六代战机的身影已被频频捕捉到试飞踪迹,不再是PPT上的概念。这还没完,GJ-11飞翼无人攻击机的成熟、“忠诚僚机”系统的快速推进、以及将这些平台整合成一个高效杀伤链的系统集成能力——中国的进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从平台到作战体系的生态级跃升!
反观美国呢?F-22早已停产,生产线都拆了。F-35虽然是大规模列装的“明星”,但其复杂性和高昂成本引发的生产、维护瓶颈饱受诟病。至于被寄予厚望的第六代战机(空军的NGAD/海军的F/A-XX项目呢?一个刚刚艰难敲定初步合同,另一个甚至连合同都还没影儿,仍停留在方案论证和PPT宣讲阶段。这个速度对比,高下立判。
二、 “中国速度”的密码:体系化优势碾压官僚化困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不安(对美国而言)的速度差?拉瑟姆的文章点到了要害:这完全脱离了美国熟悉的“对手节奏”。中国走的是一条“快速集成、同步部署”的激进路径。简单说,就是“边研发、边测试、边定型、边生产、边部署、边升级”,多条腿狂奔,把迭代优化的周期压缩到极致。当美军还在为新型号进行漫长的预算审批、政治辩论、合同招标、合规验证时,我们的原型机可能已经完成定型测试,甚至初步列装了!
这背后的深层支撑,是中国高度集中、高效协同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它能够在全国一盘棋的调度下,迅速集结顶尖资源和力量,突破关键瓶颈。相比之下,美国的军工体系已是积重难返:巨头垄断导致创新惰性和成本飙升,产业空心化削弱了制造根基,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埋下供应链风险。更致命的是其高度官僚化的决策和采办流程,一个新项目从立项到服役,动辄十年以上,黄花菜都凉了!拿破仑那句“时间就是军队”,在今天的高科技空战领域,显得尤为残酷。美军纵然在某些单项技术上仍有领先,但在平台部署速度、装备密度和体系融合效率上,已被中国甩开了一个身位。这种体系化产生的“非对称速度差”,恰恰是美军最陌生、也最难以招架的挑战。
三、 六代机竞赛:胜负手已见分晓?
如果说五代机(F-22/F-35/歼-20)的竞争让中国实现了从望尘莫及到局部并驾齐驱,那么第六代战机的较量,很可能是决定未来三四十年空天主导权的真正分水岭。而当前态势,对美方而言,形势比人强。
前面提到,美国空军的NGAD(下一代空中优势)和海军的F/A-XX项目,还挣扎在起步线上。而我们的下一代战机项目(暂且不论具体型号名称),至少有两款不同构型的原型机已被外界多次捕捉到清晰的飞行画面。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们早已脱离风洞模型阶段,进入了实打实的试飞验证和性能测试环节!同时,在被誉为六代机核心能力之一的“忠诚僚机”及有人/无人协同作战领域,中国已率先完成了概念验证,并开始在亚太方向构建实际的作战单元。
中美对未来六代机的技术构想有共通之处:极致的隐身性能、颠覆性的战场态势感知(AI驱动)、智能化的僚机编队、跨域多平台的网络化协同作战。区别在于:中国的构想正在快速变成可飞行、可测试、可迭代的实物;而美国的很多概念,还停留在精美的幻灯片和实验室演示里。这就好比两个人赛跑,一方已经冲出起跑线,另一方还在系鞋带。体系成熟度的代差一旦形成,短期内在六代机领域实现“中国领先”,已非天方夜谭。
四、 一旦超越,为何可能“再也追不上”?历史的惯性与人心的力量
拉瑟姆的文章最发人深省、也最令美国精英阶层脊背发凉的观点是:当中美空中力量对比发生系统性反转时,这种局面可能将是不可逆的。 这并非单指某一型战机性能的碾压,而是体系性的全面超越所带来的“马太效应”。
对美国而言,“世界第一”不仅是目标,更是其维持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存状态。整个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战略学说、盟友体系,甚至国民心理,都是建立在“绝对军事霸权永续存在”这一假设之上的精密机器。一旦这个根基动摇,机器就可能失灵甚至崩溃。美国没有体验过、也不知道如何扮演一个“追赶者”的角色。缺乏这种逆境磨砺的经验和心态,想要复制中国过去几十年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逆袭之路,其难度可想而知。就像工业革命时代的老牌帝国,面对新兴力量摧枯拉朽的崛起,往往陷入路径依赖而难以转身。
而从中国的视角看,我们经历过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深重苦难,“落后就要挨打”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血泪箴言。这种深刻的危机感和复兴意志,驱动着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更重要的是,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美国霸权的结构性缺陷和其军事体系日益臃肿低效的弊端。这使得我们构建自身军事力量时,能够吸取教训,避开深坑,追求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体系的力量一旦形成正向循环,领先者不仅不会止步,反而会更有资源和底气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我们持续聚焦自身,强健筋骨,打造出难以被击败的体系(“不可胜在己”),同时敏锐地捕捉对手在时代变革中暴露出的弱点与迟缓(“可胜在敌”)。这份美媒报告所揭示的“中国速度”及其引发的美国焦虑,正是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空天竞争中的生动写照。
结语:
空中优势的易手,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国家意志、战略眼光、工业实力、创新体系和执行效率的综合性较量。《国家利益》的这份报告,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中国国防现代化令人惊叹的崛起速度与体系化优势,也无情地折射了美国霸权体系在新时代变革下的沉重与僵化。
未来的天空属于谁?这场关乎国运的竞赛远未结束。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空军正以让老牌强者“看不懂、跟不上”的速度,坚定地飞向属于自己的领空。 那种曾让美国引以为傲、令对手窒息的“代差”优势,正在历史的天平上,悄然发生不可逆转的倾斜。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来源:料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