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望软件连续三年蝉联第一,2D3D“双冠加身”驱动行业跃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0:56 1

摘要:IDC 的最新报告显示,中望软件以 9.1% 的市场份额,连续第三年拿下国产设计研发类工业软件市场第一名;中望3D 在 3D 领域也拿到了头把交椅,和中望CAD 一起实现了 2D、3D 两条技术线的“双冠”。这个成绩直接摆在眼前,不需要修饰。

IDC 的最新报告显示,中望软件以 9.1% 的市场份额,连续第三年拿下国产设计研发类工业软件市场第一名;中望3D 在 3D 领域也拿到了头把交椅,和中望CAD 一起实现了 2D、3D 两条技术线的“双冠”。这个成绩直接摆在眼前,不需要修饰。

这不是运气,是长期把事儿做实的结果。表面上你看到的是市场份额和头衔,里面支撑起来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一次次落地的工程。先从钱和人说起:2024 年,中望在研发上投了 4.53 亿元,研发团队超过 900 人,手里有 119 项发明专利、769 项软件著作权。这些专利和著作权不是摆设,它们支撑着建模、装配、数据互通这些基本功的不断迭代。简而言之,他们不是靠花言巧语,而是靠底层技术往里堆,把能力一点点扎实起来。

产品上分两条线,二维和三维各自发力。二维那边,中望CAD 在性能和智能化功能上持续优化,还推出了“中望CAD 365”这种一体化协同平台,把看图、设计、协同通过云和本地端连在一起,解决了很多企业长期抱怨的文件分散、版本乱套的问题。在这套体系下,工程师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用邮件、U盘来回传文件,跨部门、跨专业的对接变得顺了不少。基于中望CAD 的生态,他们又和天正、探索者、高佳、南方测绘、利驰等行业伙伴做联动,针对建筑、结构、电气、测绘这些专业推出整合方案。说白了,不是把几个软件堆到一起,而是把行业流程的真实需求一点点对接进软件里,让项目在不同专业间能顺畅跑起来。

三维那头,中望3D 把“统一数据源”当作底座,试图把建模、装配和后端的 CAE 仿真、CAM 加工、PLM 管理串起来,目标是把设计到制造的链子拉直。基于这个底座,他们和佳鱼参数化、利驰(线束制造)、开目(3DDFM 可制造性分析)、超凡(模具行业)等厂商做了深度配合,推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线束制造、可制造性分析、模具设计这些场景的解决方案。实际用起来,最大的好处是能把设计阶段冒出来的问题提前发现,少走弯路,验证时间能明显压缩。

生态不是空话,中望现在有 280 多家生态伙伴,平台上跑得起的专业插件和行业解决方案超过 420 款,覆盖土木工程、勘察设计、能源电力、机械制造等主流领域。这种覆盖的效果就是:软件从“能用”变成了“好用”。举个平常的例子,某工程项目里用到的测绘数据、结构校核、施工图出图,各家工具能在同一条链上协同,工程师不需要额外写很多转换脚本,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都会提升。插件和行业定制这块,能跟现有工具链衔接、能直接堵住流程里的痛点,企业接受起来就快。

出海方面也跑出了一套节奏。到 2025 年,中望已经是出海的第 21 个年头,海外渠道超过 800 家,德国、法国、波兰、土耳其、韩国、越南、中东、日本这些地方都有渠道分布。在美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地设了本地化子公司,形成了就近服务、快速响应的支撑体系。整个体系下的用户覆盖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服务超过 140 万工业用户。有些国际客户比较能说明问题,比如土耳其电信、法国圣戈班集团、豪氏威马、江森自控、霍尼韦尔、日立、LG 这些名字,说明它们在海外市场已经拿到了一定的信任背书。

国内的落地案子也不少。中交集团把中望CAD 用在国产化和数字化转型上,解决了设计国产替代和体系落地的难题;中国天辰工程把“中望CAD+EP3D”放到项目交付里,用来保证设计成果的高效交付,流程跑得更顺;中船动力集团在中速发动机研发上用中望3D 做关键零部件设计和装配验证,减小了试错成本;江汽集团用中望CAD 推进国产化和仿真一体化,想把设计到制造的链条更多掌握在自己手里。再比如创维、海尔、保利地产这些客户的出现,也说明了中望的适配性和稳定性在多个行业里已经被验证。

把这些拼在一起,就看出他们的打法:技术打根基,生态搭舞台,出海铺网络。技术是根,生态是路,国际化是延伸。这个体系里,每一步都有细节工作在支持:专利和版权的积累、行业伙伴的耦合、本地化服务的搭建。别小看某些看似“简单”的功能,例如在具体行业方案里,需要把好几套不同的数据格式做成无缝转换,这里面的工程量和测试量都挺大,不是靠简单接口就能解决的。

来源:树懒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