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外长点明真相!欧洲鹰派惧怕美俄联手,用各种手段拼命阻挠和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9:42 1

摘要:他在匈牙利YouTube频道Ultrahang的对话中,不仅直言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乌和平立场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更将和平进程停滞的矛头直指欧洲“鹰派”势力的阻挠。

当乌克兰危机迈入第三个年头,冬季寒意渐浓之际,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一次专访在国际政坛激起千层浪。

他在匈牙利YouTube频道Ultrahang的对话中,不仅直言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乌和平立场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更将和平进程停滞的矛头直指欧洲“鹰派”势力的阻挠。

2025年8月的阿拉斯加峰会,是美俄领导人四年多来首次面对面会晤,也成为特朗普对乌立场转变的“分水岭”。

拉夫罗夫在专访中明确提及,特朗普在会后承诺将寻求“长期”和平解决方案,而非满足于短期停火。这一表态与欧洲国家力推的“立即停火”方案形成尖锐对立。

拉夫罗夫在采访中引用外界言论讽刺道:“现在人们说‘只能停火,立即停火,然后历史会做出评判’,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变化”。

他强调,俄方自峰会后立场始终未变,正等待美方对当时达成的谅解予以确认。这段专访全文被俄罗斯外交部官网高调发布,足见莫斯科对传递这一信息的重视程度。

从美方动向看,立场转变确有迹可循。特朗普政府年初上台后,对俄乌和谈态度几经摇摆:从夸口“24小时结束冲突”,到威胁“退出斡旋”,再到峰会后明确“长期和平”目标。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曾公开提议俄乌按当前战线“割裂”顿巴斯地区,划界停火并各自撤兵。

这与欧洲坚持的“乌克兰领土完整”原则明显脱节,既让俄罗斯看到对话可能,也触动了欧洲的敏感神经。

就在外界期待美俄通过后续对话推进和平之际,局势在10月骤然反转。

10月16日,特朗普与普京进行当年最长电话交谈后,宣布两国元首将近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会晤。

但仅6天后,特朗普突然以“不会取得进展”为由取消会晤,称不愿“浪费时间”。

这一“六天反转”让本显松动的和平进程再度陷入停滞。

拉夫罗夫在专访中并未回避僵局,他透露自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10月20日通话后,华盛顿再未提出任何新的会晤或对话安排。

被问及峰会重启前景时,他用英语谨慎表态:“这取决于启动这一进程的人,整个倡议都来自美国,我们会根据美国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

既维持了外交体面,也隐晦道出美俄对话的被动处境。

僵局背后,是各方立场的激烈碰撞。知情人士透露,鲁比奥与拉夫罗夫通话时,俄方明确重申核心诉求:拒绝“先停火”方案和冻结战线提议,坚持以控制整个顿巴斯地区换取“全面和平协议”,同时要求协议禁止在乌克兰部署北约部队。

而特朗普10月17日会见泽连斯基时,施压其在领土问题上妥协以实现停火,遭到乌方坚决拒绝,双方不欢而散。俄乌的强硬态度,最终让特朗普选择搁置会晤。

值得注意的是,各方对“取消会晤”的表述存在微妙差异:特朗普称是“取消”,普京认为是“推迟”,克里姆林宫更是表示“准备工作仍在继续”。

这种分歧背后,是美俄都不愿彻底关上对话大门的现实考量。

从欧洲的实际反应看,“施压”确实存在,特朗普取消布达佩斯会晤当天,英国、法国、德国及欧盟领导人同步发表声明,“强烈支持”特朗普此前提出的“立即停火和以当前战线作为谈判起点”立场。

北约秘书长吕特紧急赴美与特朗普会谈,专门阐明欧洲对和谈的态度。德国外交部消息人士也证实,柏林已通过外交渠道向华盛顿表达对“绕过欧洲”和平倡议的担忧。

欧洲的强硬姿态不难理解:作为危机直接周边方,欧洲承受着难民、能源、安全等多重压力,但更警惕美俄私下交易损害自身利益。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教授勒克莱尔的分析切中要害。

“莫斯科正在试图将欧洲国家描绘成和平破坏者,同时将美国定位为潜在的合作对象,这种分化策略值得关注”。

拉夫罗夫的指责,本质上是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试图在美欧之间打入楔子。

特朗普曾公开表示,与泽连斯基打交道比与俄罗斯打交道“困难得多”,斥责乌方拒绝美方提议是在“拖延冲突”。

美国副总统万斯甚至放话,若和谈短期内无明确进展,美方将退出斡旋。这种公开不满,与拉夫罗夫描述的“泽连斯基施压美国”形成奇妙呼应,也暴露了西方阵营的深层矛盾。

拉夫罗夫此次选择匈牙利YouTube频道作为发声窗口,绝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外交动作。在欧盟内部,匈牙利始终以对俄温和派自居,总理欧尔班长期呼吁通过谈判解决乌克兰危机,

与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鹰派”势力形成鲜明对比。选择这样的平台传递信息,本身就是对欧洲内部分歧的精准利用。

这一渠道选择至少达成三重效果:其一,借助匈牙利的“温和形象”为俄方言论背书,提升信息可信度与传播力。

其二,通过欧盟成员国的平台批评欧洲“鹰派”,形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舆论效果,强化欧洲分裂认知。

其三,向美国释放“欧洲并非铁板一块”的信号,暗示美俄合作存在绕过“鹰派”阻力的可能。

美欧在对乌援助、停火条件等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公开:美国急于从战争泥潭抽身,欧洲更担心俄罗斯扩张带来的安全威胁。

特朗普政府对俄政策的摇摆更加剧了分裂。10月22日取消布达佩斯会晤的同时,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对俄罗斯两家最大石油公司实施全面制裁,这种“边谈边打”的姿态让欧洲盟友无所适从。

面对俄方舆论攻势,欧洲内部反应分化:德、法等西欧国家虽表达对“绕过欧洲”的担忧,但未采取实质性反制。波兰等东欧国家则直接批评特朗普“牺牲乌克兰利益”。

这种分裂恰好印证了拉夫罗夫选择发布渠道的战略远见,也让欧洲“鹰派”的施压显得底气不足。

随着冬季来临,乌克兰危机的和平前景更显扑朔迷离。

寒冷天气将对战场行动形成天然制约,可能为谈判创造窗口期,但也可能因能源供应、民生保障等问题加剧各方矛盾。拉夫罗夫此时发声,既是对当前局势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谈判议程的试探。

从俄方角度看,核心目标已明确:通过分化美欧、施压乌克兰,迫使西方接受其对顿巴斯地区的实际控制,并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拉夫罗夫的专访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环节,通过塑造“美国愿谈、欧洲阻挠”的叙事,掌握谈判主动权。

特朗普政府虽表现出“求变”意愿,但政策摇摆不定:既要通过制裁向俄施压,又不愿彻底断绝对话。既要推动停火,又不愿得罪欧洲盟友。

正如美国智库“欧亚集团”主席布雷默所言,特朗普面临着“兑现结束战争承诺”与“维护美国在盟友中信誉”的艰难平衡,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随着能源价格趋稳、难民问题缓解,欧洲内部对战争的容忍度逐渐下降,“鹰派”的民意基础不断削弱。若美国持续向乌克兰施压,欧洲“鹰派”能否独自支撑对乌援助,仍是未知数。

回望冷战历史,大国直接对话往往能打破僵局,但当前俄乌危机远比冷战复杂。

美俄接触不仅受地缘政治制约,还受制于各自国内政治、盟友体系等多重因素。

拉夫罗夫的指责是否会促使美国顶住欧洲压力重启对话?欧洲“鹰派”能否持续阻挠和平进程?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乌克兰危机的未来走向。

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华盛顿的回应:若美国选择与俄罗斯重启对话,可能引发西方阵营进一步分裂。若屈从于欧洲压力,则意味着和平进程再度搁浅。

无论如何,拉夫罗夫的这次专访已成功搅动地缘政治棋局,而冬季的来临,或许将让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加速浮现。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