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81年,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教派创教人马明心被清政府处决。三年后,固原州海城盐茶厅的田五、张文庆与马四娃等人,以替马明心复仇之名,组织起反清行动。他们联合李可魁、李自党、吴进宝、杨填四、马金玉、马化保等三十一人,于4月15日在盐茶厅举行祭天盟誓,正式开启反清斗
1781年,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教派创教人马明心被清政府处决。三年后,固原州海城盐茶厅的田五、张文庆与马四娃等人,以替马明心复仇之名,组织起反清行动。他们联合李可魁、李自党、吴进宝、杨填四、马金玉、马化保等三十一人,于4月15日在盐茶厅举行祭天盟誓,正式开启反清斗争。
彼时,反清回民军装备颇为简陋,多是些粗制刀具、简易棍棒之类,不断向清军据点发起冲击。他们先是突袭一处清军哨卡,趁清兵晨起换岗、防备松懈之时,如猛虎般扑入,挥刀砍杀,迅速解决掉值守清兵,夺下此地,继而又凭借对周边地形的熟悉,接连攻克几处要地,队伍随之迅速壮大,人数增至千人规模。 在一次混战当中,田五奋勇冲在前列,挥舞大刀砍杀清兵,却不幸被流矢射中要害部位,当即倒地,虽被同伴拼死救回阵后,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清军取胜后,将田五遗体刨出,割下首级高悬于战场附近的旗杆之上,试图以此震慑反清回民军。 田五死后,张文庆和马四娃接过指挥之责,率反清回民军转移至甘肃通渭县等地。通渭县山川交错,地势复杂,他们借助山谷的隐蔽、山林的茂密,巧设伏兵。常是在清军必经的狭路两侧,或陡峭山腰处,埋伏下精悍力量,待清军大部队辎重行军、疲惫之时,突然杀出,以迅猛之势袭击清军侧翼与后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展开游击突袭,令清军晕头转向,首尾难顾。
在此期间,宁夏的固原、隆德以及甘肃各地回民纷纷响应号召,有的暗中筹备粮食、衣物等物资,趁着夜色,绕过清军眼线,送至反清回民军营地;有的青壮回民则直接拿起武器,投身战斗行列,反清回民军声势愈发浩大,一度致使清廷在西北的统治根基动摇,局势严峻。
乾隆皇帝接获奏报,即刻派遣钦差大臣阿桂、兼任代理陕甘总督的兵部尚书福康安、侍卫大臣海兰察,调集一万清兵奔赴西北镇压。这批清兵作为精锐力量,装备精良,人手一杆火枪,还有诸多火炮随军。
清兵抵达战区后,迅速依据作战计划展开围剿。面对反清回民军据点,先是以火炮远距离轰击,炮弹呼啸着砸向据点,土石飞溅、房屋坍塌,据点内的反清回民军在硝烟与轰鸣声中躲避。待炮火稍歇,清兵步兵便在火枪掩护下,如潮水般冲向据点,凭借兵力与武器优势,逐个击破反清回民军据守之地。
他们抓捕大量参与反清活动的人员及其家属,将这些人如同驱赶牛羊一般,押往盐茶厅衙门关押。原本用作断案理政的衙门,彼时成了关押之地,老弱妇孺哭声不断,精壮汉子亦满脸悲愤,呼喊声此起彼伏。乾隆皇帝又命陕甘总督李侍尧亲赴审讯,并颁下御旨:“审明后,即将现获各犯凌迟斩枭,一面奏闻,一面正法。”
7月5日,清军重兵围困通渭县石锋堡,堡寨周边清军扎下密集营帐,将石锋堡围得水泄不通。清军先以火炮持续猛轰堡寨城墙,炮弹炸在城墙上,砖石破碎、墙体摇摇欲坠,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反清回民军在堡寨内顽强抵抗,用石块、简易木栅栏抵御。一番惨烈强攻后,清军终攻破堡寨,俘获张文庆、马四娃、杨填四、黄明等及其眷属孩童共三千余人。
7月11日,在隆德县城,清军将领苏买阿率部在底店俘获一千二百六十八名回民家属,直接“一面点名,一面正法”,城中血腥气味弥漫,百姓惊恐万分,虽满心愤懑却不敢言语。张文庆、马四娃等骨干成员被押解至热河审讯,路途上戴着沉重枷锁,备受折磨。
乾隆皇帝对反清回民军头领极为愤恨,下令将张文庆、马四娃、李自党、杨填四、马文喜处以凌迟极刑,将马良茂、马金玉、马建成以及田五之兄田友、马金玉之父马壮处斩立决,还对田五、张文庆、马四娃等名下按律应缘坐之人,包括参与反清活动者名下十三岁以上男丁,全部诛杀,行刑之时刑场哭声震天,诸多家庭破碎。 唯有马见,在石峰堡被围时,出于求生与自保,先行投降,还密告了反清回民军突围计划,清军借此顺利破城。乾隆皇帝念其“功劳”,免其一死,改为永远牢固监禁,即便遇赦也不得释放。
此次镇压结束后,经统计,五千余人先后被处死,包括许多老者、孩童。一千九百余名妇孺被分赏给军营侍卫、章京、满洲兵丁及四川屯练官弁等;二千六百余名回民妇孺被发遣至江宁、杭州、福州、广州等地,给驻防满人官员、兵丁为奴,被迫离乡。乾隆皇帝命令当地将军定期巡查,每十日或半月一次,严防人员脱逃,规定私逃及生事者一经查实立即正法。同时,清政府借机没收盐茶、隆德等十五个厅州县内回民的51433亩土地、3803间瓦房、615处土窑。
来源:西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