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所在。文物作为文化的具象载体,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记录着历史的兴衰与变迁。清楚地了解文物、国宝,不仅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能从文明的长河中汲取前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所在。文物作为文化的具象载体,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记录着历史的兴衰与变迁。清楚地了解文物、国宝,不仅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能从文明的长河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那么下面这些国宝你们认识多少呢?
青铜重器司母戊,鼎立千秋岁月垂。
素纱禅衣轻若梦,马王堆里韵犹回 。
曾侯编钟鸣古韵,乐音穿越彩云飞 。
敦煌经卷藏智慧,文明火种未曾颓 。
清明上河繁华绘,市井长图故事堆 。
甲骨龟文开史页,文明密码此中窥 。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2025年5月18日),子弹库帛书历经79年漂泊,于凌晨回归祖国,它的归来不仅是一件国宝的归位,更是中华文明完整性的有力守护,让我们得以窥见战国时期先民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应该只是陈列在展柜中的展品,更应成为我们思想的源泉、写作的素材。
在探索如何让文物与写作结合的道路上,全国作文课改专家组长曾曦老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这位曾参与首艘航母设计的军工专家,将工科的系统思维融入作文教学,独创“一教三激发”体系,让作文从“玄学”变为可掌握的科学方法。他以“激发兴趣、激活素材、激励个性”为核心,用“可读性比肩金庸、技术性对标傻瓜相机”的标准,打磨出《作文有原理》,帮助千万学子突破写作瓶颈。
如今,曾曦老师在微信视频号开启“100件神奇国宝”播客系列栏目。在他的讲述里,贾湖骨笛的孔洞是九千年文明的呼吸,越王勾践剑的寒光中藏着坚韧的哲学。
他引导孩子们用“新视角”观察文物,将科技元素与传统素材融合。比如让新疆学生借助AR技术重现胡杨与丝路的故事,让海南孩子用全息手法记录台风中的感悟。他常说:“文物是时光的坐标,写作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在这个特别的国际博物馆日,不妨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打开曾曦老师的播客,在文物的细节中寻找写作灵感。让我们一同聆听文明的回响,用文字传承历史,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来源:成长显微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