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 24 日晚,62 岁的水均益在直播中做出一个令人动容的动作:他将一张手写 “中国人” 的字条贴在额头,面对镜头郑重强调:“没移民,没定居,全家都在北京。” 这已是他第三次公开辟谣,镜头里的坚定与无奈,折射出这位前央视名嘴被谣言纠缠的窘境。
造谣只需要一张嘴,辟谣却要跑断腿。
水均益一生在央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却没想到自己会莫名其妙背上这么多流言。
“全家移民、被央视开除、抛妻弃女”,连他自己也不明白,这些谣言究竟是怎么传播开的。
为了澄清事实,他几乎用尽了所有可以用的方法,但依旧难以阻止流言在公众中传播。
10 月 24 日晚,62 岁的水均益在直播中做出一个令人动容的动作:他将一张手写 “中国人” 的字条贴在额头,面对镜头郑重强调:“没移民,没定居,全家都在北京。” 这已是他第三次公开辟谣,镜头里的坚定与无奈,折射出这位前央视名嘴被谣言纠缠的窘境。
从 “全家移民加拿大” 到 “被央视开除”,再到 “抛妻弃女”,三个标签如同阴影伴随他多年。
作为曾深入海湾战争前线的战地记者,专访过普京、克林顿等百位国际政要的新闻标杆,水均益以 30 年职业生涯铸就的专业口碑,为何会被谣言反复冲击?这些标签背后,藏着网络时代最典型的信息失真样本。
2010 年某周刊爆料水均益已与妻子王君离婚,随后网友添油加醋,称王君因车祸瘫痪被 “抛弃另娶小娇妻”,“抛妻弃女” 的骂名迅速扩散。
这段婚姻的起点本是一段佳话。1990 年,水均益回国探亲时遗失电话本,被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北京姑娘王君拾到归还,两人一见钟情结为伴侣,育有女儿水亦诗。2006 年结婚纪念日,水均益还当众送上 99 朵玫瑰告白,感情一度传为美谈。
转折发生在 2007 年:王君遭遇车祸导致身体受损,但并未瘫痪。彼时水均益不仅要应对高强度的新闻工作,还要照顾智力残疾的大哥和年迈母亲,全家重担集于一身。王君为避免拖累丈夫,主动提出离婚并争取了女儿抚养权,水均益则选择净身出户,将财产全部留给妻女作为保障。
2025 年 8 月,大女儿水亦诗生子,视频中王君现身镜头前,行动自如地照料外孙,彻底戳破 “瘫痪” 谣言。水均益在直播中无奈回应:“她本来就没瘫痪”,女儿也多次公开澄清父母离婚的真相。
“被央视开除”,退休流程的恶意曲解:2023 年,观众发现水均益不再出现在《焦点访谈》主持名单中,央视官网在职主持人列表也删除了他的名字。随后 “因作风问题被开除” 的传言开始发酵,自媒体甚至编造 “内部处理” 细节。
这只是一场正常的职业节点更迭。水均益 1963 年出生,2023 年恰好达到 60 岁法定退休年龄,结束了在央视 30 年的职业生涯。退休前,央视专门为他举办了欢送会,同事们纷纷致敬其专业贡献;他本人也在社交平台晒出退休证,配文 “光荣退休,感谢陪伴”,白纸黑字记录着职业终点的体面。
在央视工作期间,水均益从未有过违反职业纪律的官方通报,反而因战地报道和高端访谈多次获表彰,是公认的资深骨干。从 1993 年加入《东方时空》到主持《高端访问》,他的专业能力早已通过无数重大报道验证。
全家移民最执着的谣言与最坚定的自证:2024 年,有水均益在加拿大现身的照片流出,恰逢其子女在当地读书,便被曲解为 “带全家移民加拿大”,甚至衍生出 “赚中国钱送孩子出国” 的恶意揣测。
为证清白,水均益开启了一场持续半年的 “举证之旅”:
2025 年 6 月 10 日,晒出崭新中国护照,配文 “月是故乡明,回家!”;
半个月后,发布换领身份证全过程视频,清晰展示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 签发的证件;
9 月 8 日兰州直播中,反复强调 “现家住北京,老家在兰州,全家都是中国人”;
10 月 24 日最终直播,以额头贴 “中国人” 字条的方式终极回应,成为全网热议的高光瞬间。
退休后的水均益频繁参与国内公益活动,曾为甘肃苹果带货助力乡村振兴,日常分享的内容多围绕北京生活与兰州乡愁,其社交动态的地理轨迹从未离开中国。
谣言发酵期,评论区曾充斥着尖锐指责。“抛妻弃女” 传言最盛时,有网友留言 “名人果然都薄情”。移民谣言兴起后,更有过激言论辱骂其 “忘本”。这种情绪背后,既有对公众人物道德的高期待,也有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猜忌。
随着证据陆续公布,舆论逐渐反转。在水均益晒出护照的微博下,高赞评论写道:“看了这么多年他的报道,怎么会怀疑他?造谣的太可恨了”。
王君现身的视频评论区,网友感慨 “原来真相这么心酸,王阿姨看着状态很好”。当额头贴字条的画面流出后,共情成为主流:“六十多岁还要这样自证,造谣者该负责”“他拿命报道过国家大事,这点信任都该有”。
但质疑声并未完全消失,仍有少数人坚持 “证件可造假”,这种极端态度折射出网络时代信任体系的脆弱。正如有理性网友指出:“我们追问真相是对的,但不能用谣言审判他人”。
谣言为何盯上水均益?
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本就存在信息盲区,水均益离婚后未公开细节、退休流程未被广泛知晓,都给造谣者留下了编造空间。
“抛妻弃女”“移民忘本” 等标签精准击中大众对 “负心汉”“利己者” 的道德愤怒,刺激了谣言的病毒式传播。部分账号刻意曲解退休、离婚等事实,用 “央视名嘴人设崩塌” 等标题博眼球,将谣言包装成 “内幕新闻” 获取流量。
水均益的应对堪称公众人物的范本:不回避、不激化,用实证说话。从晒证件到直播回应,他始终保持理性克制,既未起诉追责,也未情绪回击,这种 “清者自清” 的坚守,反而比激烈反驳更具说服力。正如他在直播中所说:“事实就在这里,我能做的就是把真相摆出来”。
水均益的遭遇并非个例,从学者到艺人,公众人物屡屡陷入谣言困局。这背后是社交媒体时代 “传谣一秒钟,辟谣十年功” 的现实困境。
要破解这一难题,既需要平台加强谣言治理,也需要公众培养 “先查证再评判” 的媒介素养。正如评论所言:“我们欠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一份信任,也欠自己一份理性”。
剥去所有谣言标签,水均益的人生脉络清晰而扎实:出身兰州书香世家,历经家道中落仍刻苦求学;作为战地记者,在炮火中传递真相;在央视三十年,以专业铸就标杆。
退休后,坦然面对生活与流言。他的故事里,有新闻人的坚守,有普通人的无奈,唯独没有谣言描绘的不堪。
当额头的 “中国人” 字条被镜头定格,那不仅是对谣言的回击,更是一位老新闻人对职业操守与家国情怀的终极注解。而这场持续数年的谣言与辟谣之战也终将证明:喧嚣终将散去,真相永不缺席。
你如何看待公众人物面对谣言的应对方式?又曾见过哪些被误解后澄清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叮当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