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868例分布不是平均的,江门最多,199例;佛山130例;广州124例;深圳102例;汕头43例;珠海、肇庆和东莞各有33例;潮州32例;中山30例;揭阳20例;韶关19例;湛江和清远各16例;阳江12例;惠州11例;河源6例;梅州5例;汕尾和云浮各2例。看
全省新上报了868例本地基孔肯雅热病例,暂时没有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时间范围是10月19日0时到25日24时,广东疾控局在今天下午公布了这个监测数据。
这868例分布不是平均的,江门最多,199例;佛山130例;广州124例;深圳102例;汕头43例;珠海、肇庆和东莞各有33例;潮州32例;中山30例;揭阳20例;韶关19例;湛江和清远各16例;阳江12例;惠州11例;河源6例;梅州5例;汕尾和云浮各2例。看起来珠三角和周边几个城市病例比较集中,其他市县是点状散开。这种分布告诉我们,不能只盯着一两个城市看,散点也可能慢慢变成面。
从时间趋势看,整体曲线是在起伏中向下的,说明传播在减缓。江门在10月25日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给解掉了,地方上的应急等级会跟着数据和专家意见动。但别把这当成危险过去了的信号。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提醒,眼下正是蚊子活跃的季节,传播的条件还在,防控不能放松。
康敏说得直白易懂:外出要注意防护,别往高发地乱跑;到户外尽量穿浅色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涂点驱蚊剂;一旦发热、关节痛、出皮疹,别拖着,赶紧去医院或门诊看看。这些话没什么花哨的,都是老生常谈,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被不被叮、会不会被传染,就靠这些小动作。
来讲讲为啥会有这么多病例。基孔肯雅热主要靠伊蚊传播,这种蚊子偏爱小而干净的积水。大家平时看着不起眼的花盆托盘、废旧轮胎、储水桶、空饮料罐、屋檐排水处,甚至有些观赏鱼缸,都可能成蚊子的“托儿所”。所以治理重点不是单靠大范围喷药,而是把这些“小窝点”清干净。逻辑很直:切断孳生地,成蚊少了,人被咬的机会也就少了。
官方推荐了几套好操作的家常动作,叫“1130行动”。意思就是把能做的事记清楚:上下班路上花1分钟看看周围能清理的积水;每周做一次彻底的清理,把易积水的容器和垃圾处理掉;每天花3分钟在家里或周边自检一遍,发现积水就清掉。把这些简单动作常态化,隐形风险点就会越来越少。说实话,这也不是什么高深的活儿,能坚持才有用。
具体怎么做更实在。那1分钟可以看阳台花盆托盘、空调滴水盘、倒置的桶、没盖的储水罐,能倒的就倒,不能倒的尽量用盖子、塑料膜封好;那次每周大扫除要把家里角落的废弃物清理掉,水箱清洗,屋檐和排水沟也要清通;每天3分钟像流水线一样自检,顺手把缸、盆、瓶这些地方翻一翻。公共区域也不能放手,让物业和街道办定期清理下水道和绿地里的积水点。楼道里随意放着的瓶瓶罐罐,往往就是蚊子繁殖的温床,邻里之间互相提醒很管用。
个人防护方面,除了衣着和驱蚊剂,还有物理防护可以做:装纱窗、门缝贴防蚊条、睡觉时挂蚊帐,外出带上驱蚊喷雾或贴片;晚上必要时点蚊香或用电蚊拍清理飞进屋里的蚊子。给小孩和老人选驱蚊产品要注意,别乱用药,按说明来。单位、学校也要检查教室、宿舍的容器和积水,发现就处理,学生有发热或关节痛要及时上报。
监测这事儿,广东疾控是在10月26日下午发布了这周的数据,统计区间是10月19日至25日。那些病例被列为“本地个案”,就是说不是全部从境外带进来的,而是在省内传播的。这样的数据既能反映近期传播状况,也会被地方拿来调整防控级别和资源分配,像江门解除了Ⅲ级响应就是基于本地评估做出的决定。
社区层面的动作也很关键。街道和社区可以发传单、广播提醒居民开展清理,组织志愿者巡查公共花坛、排水口。很多家庭自己能把问题解决,但遇到大型公共积水点,还是得靠街道、城管或物业出面。学校、托幼机构要重点盯教室和操场周边,师生都要有防蚊意识,出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处理。
医疗端要把接诊和防控做细。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的人,最好去正规医院或门诊就诊,接诊科室要做好分诊和必要的检测,防止漏诊或晚报。医院内部也要防止蚊子进入,候诊区要注意通风和纱窗,垃圾处理要规范,别因为院内的积水或废弃物给院里带来孳生点。
日常生活里有个常见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黑暗又潮湿的地方才会有蚊子。其实基孔肯雅的传播者更喜欢那种干净、小体积的水。阳台花盆的托盘、冰箱后面滴的水、空调盘里的水,这些都很危险。搬家、装修或长期没人住的房间里,堆放物品容易积水,更要事先清理。
社区里有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借鉴:定个“无积水日”,用广播或群公告提醒大家集中清理;志愿者带工具上门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清理阳台;街道联合物业定期清理下水道并对绿地进行排查。这些事儿不求花大钱,关键是有人盯着有人做,长期持续下去效果明显。
在防控链条上,疾控机构给出数据和技术建议,社区和单位把措施落到实处,家庭个体按常识去做,三方合力才能把风险压下来。康敏的提醒就是这条链上的声音:疫情总体在下降,但蚊子还在,别松口气。最后一幕常常是志愿者挑着水桶上楼帮老人清理花盆托盘,或者物业阿姨每天巡查楼道,一点一滴把风险堵在源头。
来源:儒雅溪流Gxfm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