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最近披露的一组数据令人震惊:2023年第一季度,燃油车自燃数量高达18,360辆,而新能源汽车只有640辆。换算成起火率,燃油车为0.58起/万辆,新能源车为0.44起/万辆。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最近披露的一组数据令人震惊:2023年第一季度,燃油车自燃数量高达18,360辆,而新能源汽车只有640辆。换算成起火率,燃油车为0.58起/万辆,新能源车为0.44起/万辆。
应急管理部2024年的数据更加直观:燃油车起火概率为0.0052%,而新能源车仅为0.00175%。这意味着,燃油车的起火概率实际是新能源车的近3倍。
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安全之争,终于有了权威答案。消防救援局的统计显示,2024年燃油车起火概率高达0.0052%(每万辆5.2起),而新能源车仅为0.00175%(每万辆1.72起)。
从碰撞起火率来看,燃油车的万分之1.5也远高于新能源车的万分之0.96。 这些数字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印象。
院士欧阳明高指出,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车辆自燃19000起,燃油车占18360起,新能源车仅640起。 按同等基数换算,燃油车自燃数量达到新能源车的28倍还多。
为什么数据如此清晰,大多数人却仍然认为电动车更易起火?答案藏在新闻传播的逻辑里。
“电动车自燃是新闻,燃油车自燃不是新闻。”欧阳明高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燃油车在线路老化、电路短路、油路泄漏等情况下的自燃被视为常态,而新能源汽车的自燃会强化公众的焦虑感。
社交媒体时代,电动车起火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传播更广。电池燃烧的蓝色火焰显然比燃油车冒黑烟更具视觉冲击力。 而燃油车自燃早已被视为“常态”不再引发关注。
不可否认,电动车一旦起火,后果可能更为严重。电池热失控扩散快,容易整车烧毁,且扑灭后易复燃。
有分析指出,电动车起火后的逃生窗口确实较短。从车辆外部出现明火到驾驶室起火,平均间隔时间仅有64秒。 电池燃烧释放的氟化氢、氰化氢等毒性气体,浓度达到致死量仅需15秒。
然而技术正在进步。我国规定,所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引发的起火,中间间隔时间至少达到五分钟,确保人员有安全逃生的条件。
新能源车的安全技术正在快速迭代。从2021年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从万分之1.85降至万分之0.96,三年间安全性提升近50%。
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针刺测试时“只冒烟不起火”,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用的航天级隔热材料能在电芯间构筑1350℃的防火屏障。 当代电池包可承受20吨重压而不变形,集成技术将短路风险降低87%。
2025年即将实施的新国标要求更严格:电池明火出现时间从现行标准的5分钟延长至2小时,为乘客争取出黄金逃生窗口。
未来,全固态电池技术已在实验室取得突破,这种被称为“终极电池”的新材料,有望将自燃概率降至十亿分之一级。看看车库里的燃油车,或许它才是那个更需要注意的“隐形炸弹”。
来源:爱车人士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