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九月初九,全国约73%的气象站记录到降水,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也来了,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
今天是九月初九,全国约73%的气象站记录到降水,大家最关心的那个问题也来了,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
我一早出门,街口的花店把菊花挪到了门口,公园里有人背着小包去爬山,菜市场的螃蟹摊围满了人,重阳的热闹就在这样的小场景里铺开
乡下朋友发来视频,水稻收割机来回穿梭,他说赶在变天前抢收一茬,晚上还要下地播冬小麦和油菜
节气和农事一直这么贴身,天气在他们心里从来不是聊天的点缀,而是实打实的生活安排
民间有句老话“冷不冷,就看九月初九”,今天真下雨了,很多人就问,这是不是预示着一个冷冬
古人把重阳当天的天象当成冬季的“暗号”,一代代口口相传,像四句合辙押韵的提醒:“九月九日雨,冬雪压树枝”
下起雨来,意味着冬天雪可能不小,树枝会被压得弯下腰
别忙着皱眉,老农都懂得“瑞雪兆丰年”的含义,雪像给地铺了一层厚棉被,土温稳了,冬小麦、油菜的根不容易受冻,害虫也能冻死一批,来年春天轻快许多
今天的雷声不算多,但不同地方有零星反馈说“重阳居然打雷”
“重阳雷声急,牛棚添草席”
这句的意思很朴实,雷一响,说明冷暖空气在打架,冬季可能更折腾,给牛羊多垫点干草,备些精饲料,别让它们挨冷受苦
农业的常识就是这么接地气,听起来像家里的老人叮嘱,但背后是年复一年的经验
如果你家这天阳光很好,也别急着把手头的棉衣打包
“重阳日头照,寒冬棉袄抛”
这话有点夸张,意思是冬季大概率偏暖
暖冬对人是舒服,对作物却不一定,果树会误以为春天到了,提前动起来,养分消耗快,一遇倒春寒就容易伤;
多年生作物休眠不够,来年劲头差,产量会打折;
土壤里的微生物也忙起来,养分释放太早,作物还没到能吸收的阶段,反而随雨水跑掉
风向也是重阳那天的“暗号”
“重阳北风吼,寒冬冻成狗”
北风带着冷空气一路南下,如果这天就开始发力,冬季偏冷的几率会增大
今天我站在窗边看了会儿云,风从楼缝里穿过去的声音很清,空气里有点凉意,心里却不慌,因为知道影响冬天冷暖的因素不止这一天的风和雨
权威的结论很明确:单日天气与季节气候的相关性只有0.2到0.3
这话听起来有点理科,但意思很直白,某一天的冷暖,和整个季节的平均水平联系并不大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章大全说“气象界无‘提前预测冷冬暖冬’的说法,冷冬、暖冬都要冬季结束后统计认定”
这就是规则,谁也不能跳过
当然,科学并不忽视老话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两年做了个很有意思的项目
“气象谚语数字化解码”,他们收集了全国2.8万条农谚,拿历史气象数据去跑模型,看看哪些谚语真有参考价值
中国气象局也在试水
用“智慧气象+传统文化”的方式,把验证过的农谚指标放进农业气象服务里,提高预报的针对性
这让我觉得传统不是摆设,它被认真对待,也被科学筛检
大家盯着拉尼娜,担心“超级冷冬”,这个担心我懂
监测显示,Nino3.4区海温指数已连续3个月低于-0.5℃,触发了拉尼娜事件的阈值
同时
今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较常年偏少8%
海冰少意味着高纬冷源调度方式会变,影响中纬度的冷暖起伏
基于这些信号
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是:2025/2026年冬季我国整体气温以“接近常年到偏暖”为主,但冷暖起伏会大
具体到区域
北方预计较常年偏低1到2℃,降水偏多20%到30%,珠江流域降水可能减少三成
西南、华中有阶段性低温雨雪,华东、华南容易遭遇阶段性干旱
更精细的冬季预测意见将在10月底发布
这时候提两个大家都记得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2008年那场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就发生在拉尼娜背景下,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死磕,造成了大范围影响
但
2020年同样是拉尼娜年,冬天却被事后认定为暖冬
全球变暖带来的环流变化让“拉尼娜=冷冬”的老印象变得不牢靠,冷暖在一个冬季里像跷跷板一样切换
“断崖式降温”后“快速回暖”的情况更容易出现
我特别喜欢把数据和生活放一起看
比如今天的雨,除了大家关心冷不冷,它对农事是实打实的影响
秋收时连晴高温后如果紧接着阴雨,稻谷容易在地里发芽或受潮发霉,农人这几天的紧张来自经验,来自账本
另一方面
江淮流域的统计显示,重阳节降水与次年梅雨期长度有0.48的正相关
这不是直接预告冬天冷暖,却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季节的联动
中午回到家,厨房里飘着清蒸蟹的甜腥味,姜醋碟边上还温着一盅黄酒
重阳的日子就是这样,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各地风俗不尽相同
南方的重阳糕甜里夹着豆沙芝麻,北方的重阳糕会放点葱花和盐,这些习惯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我们和祖辈连在一起
我在餐桌边想,今年冬天也许不至于“冻成狗”,但也不会一帆风顺,大家的取暖、出行、农事,都要有预案
所以把话说清楚:今天下不下雨、刮不刮北风、会不会打雷,都是线索,不是结论
真正的冷冬和暖冬,要等冬季结束,用全国超过一半观测站的平均气温去认定,这是一套严格的方法
眼下的更实用建议是,北方和西南、华中备好阶段性低温雨雪的应对,华东、华南关注干旱风险
家里有老人孩子的,衣物和取暖设备提前检查,别到寒潮来了才手忙脚乱
今年的冬天,看起来更像一场拉锯战,不是“超冷”,也不是“一直暖”,而是冷暖起伏的日常
你们那里今天的重阳是晴还是雨,吹的是北风还是南风
来源:滑坡是谁惹的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