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试不考“你有朋友吗”了,考的是“你敢不敢把秘密说给陌生人听”。
朋友能靠得住吗?
现在的孩子,手机里加了三百个网友,放学回家却没人说话。
考试不考“你有朋友吗”了,考的是“你敢不敢把秘密说给陌生人听”。
北京卷去年出了道阅读题:一个女孩在游戏里认识了“网友”,对方说“你爸妈不懂你”,她偷偷约见面。
结果呢?
题没给答案,只让写感受。
这不是英语题,是心理题。
课本还在教“Nice to meet you”,现实早就不一样了。
孩子刷短视频时,有人夸她“你真可爱”,她就回“你也是”。
老师说这是“cyber friend”,可孩子心里想的是:至少有人看我。
学校教“respect cultural differences”,可没人教她,怎么分辨谁是真关心,谁是想骗她发照片。
上海一中考试题,让写“当朋友不回消息时,你怎么办”。
标准答案是“don’t take it personally”。
可现实里,孩子半夜三点盯着聊天框,眼泪掉在键盘上。
她不是不会写英语,她是不知道,自己配不配被回应。
家长还在打印单词卡,孩子早就在抖音里学会了“friendship is transactional”。
你给她买新球鞋,她才跟你聊学校。
你骂她打游戏,她就把你拉黑,换了个国外网友说“你值得被爱”。
这不是叛逆,是孤独。
新课标说要“心理健康教育”,可英语老师连“peer pressure”怎么读都不教。
孩子考满分,却不知道怎么对一个哭着说“我想死”的朋友回一句“I’m here”。
别再逼孩子背“reliable”“honest”了。
他们需要的不是语法,是一个敢说“我害怕”的大人。
考试能改题,但没人改得了他们的孤独。
你家孩子英语考了95分。
可他昨晚,一个人在被窝里,删掉了第17个网友。
你问他怎么了?
他说:“没事,就是他们都不回我。
”
英语试卷能考出友谊的定义。
可它考不出,一个孩子,为什么宁可相信一个没见过面的人,也不愿对妈妈开口。
来源:圣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