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一出现,就像个邻居拎着水杯来逛展,不摆架子。现场人挺多的,但她没化浓妆,妆面很干净,走的是“来做事”的路数,不是来争镜头。普拉达这个展是10月11日办到19日,地点放在上海一栋有年代感的老楼里,主题是海洋保护,志愿者在那儿讲解、发资料,游客三三两两地看展、拍
马伊琍今天出现在普拉达的海洋主题展,穿得很随意,运动装+丸子头,走的是接地气路线。
她一出现,就像个邻居拎着水杯来逛展,不摆架子。现场人挺多的,但她没化浓妆,妆面很干净,走的是“来做事”的路数,不是来争镜头。普拉达这个展是10月11日办到19日,地点放在上海一栋有年代感的老楼里,主题是海洋保护,志愿者在那儿讲解、发资料,游客三三两两地看展、拍照,偶尔有人因为明星来凑热闹,但大多时候大家更关心展本身。这类活动整体偏低调,明星也都很“轻装”,不搞花里胡哨,像白宇帆那样的年轻演员也在场,他外面搭了件西装但没系领带,白T一穿,反而显得随性。
说到场外的那些关系,可能很多人心里都有个图。管虎、马伊琍和梁静这三个人的故事,曾被八卦和作品一起拎起来聊过好一阵。现在却像是各自向不同方向走了:导演管虎最后和梁静结了婚,梁静把生活重心放到家庭和幕后,生了两个孩子,少出现在镜头前;马伊琍则常被品牌请去做活动,镜头里露脸的频率高一些。公众的印象简单直接:一个更往台前走,一个更往台后靠。说白了,就是两种生活选择而已。
回头看他们之间的过去,事情起初挺普通的。管虎那会儿算是圈里小有名气的新锐导演,作品有个人风格,比如像《头发乱了》这种片子能吸引一批想法上的靠近。马伊琍和他相识相处过一段时间,管虎也真心在职业上帮过她,甚至为她量身拍过一部片子《西施眼》,那片子在国外影展上能被看到,圈里有人点赞,但在国内没掀起太大水花。那时期大家看他们像看一对艺术圈的情侣,议论有,但更多是好奇。
转折点是在马伊琍事业上来了个台阶之后。她接戏接得密了,通告、剧组轮着来,两个人能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感情里最伤的,往往不是大吵,而是时间和重心分配。管虎希望身边有人能更多地陪伴,可马伊琍把时间分到了工作,矛盾就一点点堆积,争执、冷场接连出现。这个缝隙里,梁静进入了画面。
梁静的路并不是什么一夜成名,她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独生女,家里对她挺用心。小时候想当公交车售票员的故事,听着亲切,但她的表演细胞早早就出来了,15岁开始跑外出演出,赚着学费,未成年就参演过电影。后来她报了上海戏剧学院这种对数学要求不高的院校,大学时就有戏接,这一路走来是练出来的。早年做主持、接戏,慢慢积累资源和人脉。《黑洞》剧组的合作,是她和管虎接触的节点之一。那段时间,管虎在事业上遇到瓶颈,情绪和精力都需要支撑,梁静待在身边的频率更高,关系也就自然有了变化。外界议论很多,但两人最后也坦率处理了领证、结婚的事。
婚后梁静的日子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往家庭靠拢:减少舞台前的曝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和幕后工作上。她并不是没本事——曾经拿过一些奖,圈内也对她有认可——只是她选择把锋芒收一收,做更实际的事情,帮丈夫处理拍片时的杂事,比如在《斗牛》那段陪着丈夫的日子,她也是在现场帮忙协调,照顾生活这一套。说到底,这类选择没有对错,只是生活重心不同。
马伊琍那边受了感情上的伤后,把精力再投入到工作。她有过起伏,但凭借《奋斗》这类作品得到更多关注,后面像《我的前半生》这种剧也把她再次放到公众视野里,事业一路有起有落但总体在回温。现在和管虎、梁静之间,公开互动少,大家各自安静过日,没人硬要去合影证明什么。
回到普拉达展,现场有点像小型社区活动的气氛:展板前有人驻足,志愿者耐心讲解海洋污染、塑料减量之类的议题,有的游客是冲着展来的,有的是真想学点东西。马伊琍在人群里低调地和工作人员交流几句,偶尔被拍照,但她的状态更像是在认真当一名活动的宣传面孔,不是博眼球。白宇帆在旁边和粉丝合照,年轻人更热闹,大家的穿着都简单,目的明确——把活动的主题放在首位。
人群里有热闹,也有淡然。有人被明星吸引过来,拍几张合照就走;有人带孩子来学习海洋生态的相关知识,认真听讲的人也不少。志愿者反复讲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伤害,展里有些沉浸式的展示区,孩子们看得好奇,成年人会停下来点头。有人拿着手机在展板前长按录视频,背景里能看到马伊琍浅浅的轮廓,但更多人的镜头是对着那些警示性的图片和数据。
说到底,这类品牌办的主题展,如果处理得好,能把“名人流量”转化成“话题关注”,让更多人带着实际问题离开展览。而在现场,明星不高调、不抢戏,反而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明摆着,大家来了,不是来追星打卡的纯粹粉丝,而是把活动当成一次能学点东西的公共事件来参与。空气里有阵阵说话声,志愿者在角落低声解释,孩子拉着父母去看海龟的模型——这是一幅平常却真实的画面。
来源:小园娱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