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四点,养殖户还在塘边捞虾,天亮前,虾子已经躺在上海、广州的餐桌上了。
夏天一到,盱眙的龙虾就活了。
不是那种街边大排档的热闹,是真·全民狂欢。
凌晨四点,养殖户还在塘边捞虾,天亮前,虾子已经躺在上海、广州的餐桌上了。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斤盱眙龙虾从塘里到锅里,能带动六七个人的活计。
这哪是吃虾,分明是吃一条产业链。
以前说盱眙龙虾,只知道十三香。
现在呢?
冰醉的、藤椒的、甚至还有芝士爆浆的。
听着像胡闹,可真有人吃上瘾。
有家店老板说,他家的芝士鱼圆,年轻人排队买,一天能卖两千多份。
你问这玩意儿算不算传统?
算,鱼圆是洪泽湖边祖传的手艺,只是现在裹了层奶酪,像给老祖宗换了身潮牌。
小鱼锅贴加鲍鱼海参,听着像炫富。
可你去洪泽湖边的老灶台前看看,渔民们熬汤时,一勺虾籽、几片姜,火候不到,鱼皮都不破。
现在的“豪华版”,不过是把当年舍不得放的料,大方地撒进锅里。
不是变味,是日子好了,敢把好东西端上桌了。
龙虾小镇不是游乐场,是实打实的产业展厅。
你能在那儿看到虾苗的温控系统,能看到包装线上每只虾的“身份证”,还能在体验馆里亲手剥一只刚出锅的。
有人嫌这太商业,可你想想,二十年前,谁敢想一个县城的虾,能卖到新加坡?
现在连马来西亚的超市货架上,都有盱眙的预包装龙虾,标签上印着中文,旁边是马来文说明——“这虾,辣得让人想哭”。
龙虾节那几天,县城像被按了暂停键。
外地车牌堵到高速口,本地人反而躲家里。
不是不爱热闹,是怕抢不到座位。
有家开了十五年的老店,老板娘说,她家的汤底,还是用当年婆婆教的配方,只是现在,她得雇三个助手,一天剥八百斤虾。
有人说,传统要守住。
可你守着一口老锅,锅边的灰都结成壳了,谁还愿意来喝?
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是让老味道活在新日子的呼吸里。
洪泽湖的风,还是吹着老渔船,可现在,船尾挂的是快递单,不是渔网。
有人问,这算不算过度商业化?
我倒觉得,当一个地方的虾,能养活三十万人,还能让年轻人愿意回来开小店、拍视频、做直播,那它早就不是“特产”了,它是活的命脉。
你去盱眙,别光盯着龙虾。
去洪泽湖边的村口,吃一碗热腾腾的黄花塘老鹅,配上半碗米酒。
老板娘说,这鹅是她爹养的,腌制的配方,是她妈临走前写的,藏在灶台底下。
你问她为啥不注册商标?
她笑:“等我儿子长大了,他想怎么改,随他。
”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不靠包装,不靠流量,靠的是有人,愿意把老味道,继续炖下去。
来源:成琳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