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最短命的诗人,却写下经典名句,成为千古绝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21:34 1

摘要:李贺,字长吉,被人称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素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说法。他是唐代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家境,隐藏在上面的诗句里。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
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
---李贺 唐

李贺,字长吉,被人称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素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说法。他是唐代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家境,隐藏在上面的诗句里。

他的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

李贺的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她的大女儿出嫁后,家境愈发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凄凉之状,“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都被他写入诗词里。

李贺,没人记得他出生的具体日期,也没人记得他去世的具体日子。在他短暂的二十七年人生里,写了一部《昌谷集》,给我们留下经典名句。

他,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大约公元790年,李贺出生在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被后世称为李昌谷,据说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高祖子孙被杀,到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时,家道中落,世远名微。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正值七岁的李贺,引起了两个人的注意。他们,一个是当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一个是侍郎皇甫湜。

他们二人,惜才心切,亲自造访李贺,当面出题,要考一下这个传说中的神童。只见李贺,援笔辄就写成《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夸赞他果然名不虚传,是个天才。

七岁的李贺,在这首诗里展现了超越年龄的自信、渊博,谦虚和恭敬,韩愈和皇甫湜,惊喜万分,他们离开时,不忘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因为大文豪韩愈的这次拜访,李贺的诗名,越来越大了,从此名扬京洛。原诗如下: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李贺写诗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他从不急着立题,而是深入生活,寻找灵感,发现题材,挖掘题材。等他年纪稍长,白天骑驴外出,带着家中的书童,边走边思考。他到处寻觅好诗句,若是突然有了灵感,便记录下来,放到书童随身携带的锦囊里。

到了晚上,他开始整理锦囊,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在《小传》里说道:“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这些来自生活的点滴碎片,成为他的灵感源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创作中去,这一点,李贺做到了,他是我们的榜样。他的名句,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有些诗词,被选入教材。我们小学时学到的五言绝句,便是其中一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以他的才华,本来可以早登科第,重振家声。天不遂人愿,年未弱冠的他,遭遇父丧,按照当时的风俗,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因此,到了元和五年,810年,韩愈给李贺写信,劝他考取进士。

这一年的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

可惜,“阖扇未开逢猰犬”,有小人因嫉妒他的才华,放出流言,称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以“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他辩解,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最后,李贺不得不愤然离开试院。

命运无常,因为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李贺再也没能参加进士考试,这也是他生活清苦的原因。因为贫寒,他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

元和十一年,816年,他强撑着病体,回到故乡昌谷,埋头整理所存的诗作,817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

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公元809年,十九岁的李贺,送别韦仁实兄弟,看着昔日同乡好友,将要远离家乡,西行入关,年轻的李贺,感慨万千,写了这首送别诗。

送韦仁实兄弟入关 李贺 唐代

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

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

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

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

行槐引西道,青梢长攒攒。

韦郎好兄弟,叠玉生文翰。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

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

谁解念劳劳?苍突唯南山。

李贺的这首送别诗,情真意切,将离恨比作烈酒,以“野色无主”的苍茫景象,烘托诗人自身的孤独,情感浓度远超寻常送别。

全诗分两部分。前十二句,写伤离别。开篇以“送客”点题,送别好友,心情凄苦,故饮千杯而面无红色。“何物最伤心”句,唤起下文,马儿疾驰而去,韦氏兄弟的身影,也已消失在远方。只有马络头上的铜环鸣响,依稀还能听到。

“野色浩无主”以下六句,写秋景,天高气爽,野色辽阔。如今,斯人已去,空留旷野,只有伤感和惆怅。远处,只有一行行官府栽种的槐树,向西去的官道上延伸。

景物描写中饱含着诗人送别时凄苦的心绪和眷恋的情思。“韦郎好兄弟”已经远去,回想起他们文笔精妙,字字如积叠的美玉,很觉惋惜,不能再和他们说诗论文,徒增伤感。以景喻情,是诗词常用的写作方式。让我不禁想起李煜的诗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我在山上舍”以下六句,笔锋一转,转写自己,感叹自己的遭遇。先写家园土地贫瘠,次写来自催租官吏的困扰。夜雨中,催租吏的叫骂声,舂稻的响,声交织在一起。“夜雨叫租吏,春(舂)声暗交关”,将催租吏雨夜上门催逼租税,农家被迫连夜舂米的辛苦景象,写得惟妙惟肖。

最后二句,李贺感叹,再也没有人,能像韦氏兄弟那样,怜惜他,惦念他。以后,陪伴他的,唯有南山。用问语收结,给人想象空间,含蓄委婉。结尾与开篇遥相呼应,韦氏兄弟与自己情深义重,离别时更伤感。

韦仁实兄弟是李贺的同乡,他们自家乡西行入关,李贺赠此诗送别。全诗由饮别到送行,到惜别,到思念,并同自己的困境结合起来,真挚,凄婉,感人。

李贺最负盛名的诗,当属《金铜仙人辞汉歌》,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更是千古绝唱。但我也很喜欢他那首《雁门太守行》,其意境之美,流传之广,不输《金铜仙人辞汉歌》。尤其是诗中的开篇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如一幅泼墨画,在我们面前染出一片丹青。黑云如铁,金甲映日,秋色浸着暗紫的暮霭,霜痕凝着半卷的红旗。最动人的,是尾联那个"玉龙",原是指宝剑,经他一点化,竟似看见年轻将士握着霜雪般的剑刃,在血色黄昏里立下生死誓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把最沉重的题材,写出玲珑剔透的美,这就是李贺。李贺的送别诗虽不多,但完全跳脱了唐代送别诗的常见框架,如王维的旷达、高适的豪迈,而是以 凄厉、孤独、神秘 为基调。

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虽非严格送别,但借铜人被迁离长安的意象,抒写离恨,别具一格。最有名的,当属“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以拟人化的铜人泪洒铅水、衰兰送客,将离别之悲推向宇宙尺度,想象荒诞却撼人心魄。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温情冲淡,以寻常语写深挚情。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极端激烈,借非理性意象宣泄绝望。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乐观昂扬。李贺的“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有着宿命般的悲怆。

李贺的送别诗,以 其鬼才笔法 ,颠覆了传统送别的审美范式。他将个人命运的无常,与离别的痛楚升华至哲学高度。如果说,王维的送别诗是“人间绝唱”,那么李贺的送别诗,则是“幽冥孤鸣”,二者皆不可复制。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根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

“宫官”,指宦官。“牵车”,一作“舝车”。舝,同“辖”,车轴头,诗中意为驾驶。“捧露盘仙人”,典故出自王琦注引的《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潸然泪下”,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唐诸王孙”,因李贺是唐宗室之后,故称“唐诸王孙”。“茂陵“,指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即汉武帝。“秋风客”,意为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诗中说道:“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的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以汉魏时期金铜仙人被迁离汉宫为背景,借物抒怀,融合了历史兴亡、个人身世之悲与奇幻想象,成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全诗以“茂陵刘郎”汉武帝刘彻开篇,称其为“秋风客”,既呼应其《秋风辞》的悲秋情结,又以“秋风”暗喻生命短暂,强盛如汉王朝,也终将衰败的宿命。生前追求长生不老的汉武帝,最终也如秋叶般飘零,仅留荒冢。

首二句,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了一个画面:汉武帝的阴魂,因预知铜仙人将被搬走,头天晚上以灵异显示。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可见李贺宽孤傲不羁的性格。“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这两句突出汉代遗宫的荒芜,宫廷画栏前的桂树,飘着秋香,苑中青苔满地,人迹稀少。三十六宫,为汉代长安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意为青苔。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魏国的宫官,把金铜仙人装车送往遥远的魏都洛阳,出长安东门时,迎面吹来的秋风,刺着金铜仙人的双眼。东关,长安东门,诗中意为所去的方向。酸风,意为悲风。眸子,意为眼中瞳人。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金铜仙人离开汉宫,唯有天上明月相伴。它们,因怀念武帝,泪如铅水洒落。君指汉主。“清泪如铅水”照应上文“酸风射眸子”,把金铜仙人拟人化,想象它因为离情而落泪,同时增添了铜人落泪传说的戏剧色彩。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离开长安东去,为它送行的,唯有路旁的兰草;上天若有情,也会为这兴亡盛衰的历史哀叹伤感吧。客,指铜人诗中拟人化的用法,更为动人。咸阳,离长安不远。因它附近有渭水,汉代改称渭城。

这两句和末两句,是写从长安至洛阳途中的情形,情景凄凉。“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的名句,妙在反衬,以无情的天公也会因伤情而变老,反衬诗人的离愁和伤感。而对兴亡变化的感叹,也反映了离京去国的悲愤。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在李贺的想象里,金铜仙人带着铜盘,独自离开汉宫,在荒凉的月下独行,过了咸阳,越走越远,渭水的波声,也渐渐听不到了。

一个“独”字,呼应上文的“画栏桂树”、“三十六宫”以及“汉月”、“宫门”,点出金铜仙人不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汉宫的无奈,也从侧面写出,他离开长安时,无比孤寂的心境。

李贺,虽然他的生命,只有二十七年,但却让世人怀念了上千年。

来源:谁家庭院木樨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