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自嘲,成了办公室午餐时的常用梗。24年没进决赛圈,再怎么换帅,国足似乎都看不到翻身那天。
“再等四年吧——还是看别人去世界杯。”
这句自嘲,成了办公室午餐时的常用梗。24年没进决赛圈,再怎么换帅,国足似乎都看不到翻身那天。
可10月24日下午,两条新消息像闷雷劈进沉闷的空气:董路直指“真正的罪魁祸首”,孙继海当场喊出“不服”。换句话说——问题不是没人发现,而是我们一直没敢直面。
锅,不该全扣在足协头上
董路的观点很直白:“青训质量才是中国足球下滑的主因。”
过去二十年,国内注册青训机构翻了好几倍,可U23能稳坐中超主力的,连两支球队的首发都凑不全。钱花了,人不少,为什么“产品”却一代不如一代?
原因很残酷:急功近利。小球员10岁就要拿省赛冠军、层层应酬拉关系,训练内容反倒成了点缀。青训本该是育苗,却被做成了攀比的花展。
留洋不是镀金,而是生存
董路摆的例子更让人脸红——佛得角、冰岛,人口加起来不及一个上海区县,却靠“全员留洋”闯进世界大赛。
“孩子17岁就出国踢球,是让他跟强者同桌吃饭。”
日本在五大联赛的球员过50人,韩国稳定在30人以上。与之相对,中超年薪节节高,但节奏慢、对抗软,年轻人没体会到真正的淘汰,进步自然迟缓。
比赛才是最贵的学费
国内多数梯队一年正式比赛不到20场,而英超青训平均40场。“没实战,再好的教练都是纸上谈兵。”
常年绕杆、空跑,身体对抗没练,阅读比赛靠猜。到了18岁推上职业赛场,才发现体能跟不上、心理也扛不住,最终被贴上“天赋不行”的标签。
孙继海的“不服”与“两条腿走路”
从曼城回国后,孙继海既搞青训也抓文化课。每年开学,他亲自把小球员送进教室。小学阶段周一到周四晚上统一写作业,周末踢球。“一样的时间,有孩子还能进年级前十,说明足球并不耽误学习。”
到了初中,他给家长三条路:
1。想全心踢球,学院全力培养;
2。想回归课堂,全额退费;
3。边学边踢,成绩跟不上自动分流。
透明、可退路,才敢放心把娃交出来。
家长的顾虑与现实的答案
对工薪家庭,足球像押宝,文化课像保险。教育部数据却给了参考:过去三年,全国2500多个足球特招生名额,不少“双一流”高校都在其列。踢得好不一定当职业球员,但能敲开大学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赛事曝光度。基层联赛要多、要直播,让孩子被看见;企业与退役球员可投设备、送教练,而不是再砸钱冲超。热度分散在每一块草坪上,才是青训真正的肥料。
普通人能做什么?
1。家长:若孩子真喜欢,给他三年时间试错。
2。学校:与俱乐部共建课程,别把运动员当“留堂学生”。
3。企业:与地方足协共办U系列联赛,比再签大牌外援更实在。
4。球迷:周末带孩子去看一场中乙或社区赛,让看球成为日常。
尾声
和朋友聊国足,总会有人摆手:“茶都凉透了。”可董路、孙继海的争论提醒我们——只要青训的火还在,水就能再烧开。
也许下届世界杯我们依然熬夜守电视,但如果今天多一个孩子在草坪上奔跑,多一位家长愿意陪他写完作业再练球,十年后,中国队的名单里,就可能多一个让你我骄傲的名字。
那时,或许就轮到我们拍桌子大喊:“走,订机票去现场!”
来源:体坛沉思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