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13岁的女孩,因信仰与善意被误解,最终命丧校内排水沟。马来西亚沙巴州巴波尔宗教中学学生扎拉·凯丽娜·马哈迪(Zara Qairina Mahathir)之死,正通过一场漫长的验尸调查(Coroner’s Court Inquest)揭开真相的片段。
一名13岁的女孩,因信仰与善意被误解,最终命丧校内排水沟。马来西亚沙巴州巴波尔宗教中学学生扎拉·凯丽娜·马哈迪(Zara Qairina Mahathir)之死,正通过一场漫长的验尸调查(Coroner’s Court Inquest)揭开真相的片段。
在第29天的庭审中,第23名证人——一位高年级寄宿生、同时也是校内宗教宣导团体“达瓦与灵修委员会(Badar)”成员——作证称,她曾听到其他学生讥讽扎拉是“假虔诚的Badar”(马来语:Sok Sok Badar),意思是“装模作样的宗教学生”。
代表死者母亲的律师Rizwandean M. Borhan在庭后向媒体转述,这名证人表示,扎拉开始被取笑,是因为她曾在没有人指示的情况下,自行记录未做祈祷的学生名单。
“她只是想提醒同学履行宗教义务,没人让她这么做,但她觉得那是自己的责任。我从未告诉她停止——她只是默默写。”
这位高年级证人解释,Badar成员的职责包括管理校园宣教活动、协助祈祷事务、以及询问未祈祷学生的原因,并记录在案。扎拉虽仅是初一新生,但她的举动,被误认为是“僭越身份”的宗教监督。
证人回忆,自己与扎拉并非同房,但常在宿舍、祈祷室(surau)及校园内相遇。“她总是笑容满面,会主动问候学姐。”
在她的记忆里,扎拉热心助人,也渴望被接纳:她曾请证人教她阿拉伯语,也在7月16日之前祝学姐“比赛好运”,因为那时她正要参加校际曲棍球赛。
“她尊重前辈,态度温和,我也喜欢和她聊天。她没有敌意——只是一个善良的小孩。”
另一位代表被控学生的律师Joan Goh表示,证人最后一次见到扎拉是在7月15日下午约2点,地点是祈祷室。
此后,她再未见到扎拉。
“她说自己当时在宿舍睡觉,不知道女孩后来发生了什么。她也强调,扎拉从未向任何人抱怨过被欺凌。”
第二天凌晨4点,扎拉被发现昏迷在学校宿舍旁的排水沟中,送往哥打基纳巴卢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后,于7月17日被宣告不治身亡。
从庭审记录来看,扎拉似乎既渴望信仰上的认同,也努力履行“好学生”的角色。
然而,她的热心被同侪视为“假清高”,在封闭的寄宿环境中,这种标签往往意味着孤立、冷嘲与无声的心理压力。
“Sok Sok Badar”这句讽刺,映照出校园中宗教身份与社交归属之间的张力。在宗教学校里,信仰应是温暖的力量,却可能因层级与误解,变成无形的隔阂。
验尸调查仍在继续,但扎拉的故事,早已超出一宗校园悲剧的范畴。它触及的是——当一个孩子试图“做对的事”时,我们的教育体系与同侪文化,是否真正支持她?
她的沉默,也许不是顺从,而是一个13岁女孩在被误解时的最后倔强。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喜欢历史的诺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