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可演过杀阡陌,那个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魔教教主,一袭红衣,一句“小骨”,让千万人记住。
娱乐圈从不缺爆红的人,缺的是能活下来的人。
马可演过杀阡陌,那个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魔教教主,一袭红衣,一句“小骨”,让千万人记住。
可十年过去,他演了《春家小姐是讼师》,终于当上男主,结果豆瓣5.8分,没人记得他演了什么,只记得“他又在演杀姐姐的翻版”。
不是他不够努力,是观众的脑子早就被算法喂饱了——他们要的是新鲜感,不是重复的温柔眼神。
你演得再好,如果角色和过去一模一样,那不是复刻经典,是被经典钉在耻辱柱上。
柏雪呢?
当年那个穿着白裙、笑得像月光的小仙女,现在连微博都停在2016年。
没人再提她,但她也没消失。
她成了幕后美术指导,给网剧布景、调色调光。
有人说她“退圈”了,其实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她不再需要被千万人看见,只需要让镜头里的每一帧都好看。
娱乐圈的淘汰不是消失,是主动从聚光灯下走开,去干点不被热搜定义的事。
盛一伦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流量时代已经过去了。
”他不是在抱怨,是在认命。
他试过拍剧、上综艺、开直播,最后发现,没人再为一张脸买单了。2023年他成立公司,投网剧,做幕后。
粉丝还剩200万,不是因为他多红,而是因为还有人记得他曾经是“太子妃”里的那个男主。
可现在,连“太子妃”都成了怀旧梗,没人真想看续集。
他明白了一件事:流量是租来的,不是自己的。
你靠它上楼,但楼顶没有你的产权。
徐开骋更惨。
他不是没作品,是没信用。
私德问题像一块烙铁,烫在公众记忆里,洗不掉。
他跑去演话剧《恋爱的犀牛》,想用舞台重塑自己。
可上座率不到五成。
不是观众不买账,是他们根本不想再看他。
舞台剧不是直播,不能靠喊一句“我错了”就刷礼物翻红。
艺术可以原谅,但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比登天还难。
吴莫愁呢?
她从《中国好声音》的“怪咖”一路唱到无人问津,商业价值跌出前500名。
可她没躺平。
她开始教唱歌,和音乐机构合作,开线上声乐课。
她的课不教技巧,教的是“怎么用声音表达你真实的痛苦”。
她教的不是歌手,是那些不敢开口的人。
她的学员里,有辞职的白领、失恋的大学生、被家人否定的小镇青年。
她不再是那个被包装成“另类”的明星,她成了声音的疗愈者。
没人给她发通告,但有人因为她的课,第一次敢在KTV唱完整首歌。
你看,这五个人,五种活法。
有人困在过去的影子里,越挣扎越深;
有人悄悄转身,去幕后做看不见的光;
有人承认时代变了,不再硬扛,而是换赛道;
有人被舆论判了死刑,却还想用艺术赎罪;
有人跌到谷底,反而找到比名气更值钱的东西——真实。
娱乐圈的残酷,不是你不红了,而是你红的时候,世界只记得你的标签,不记得你的人。
真正能活下来的,不是靠演技多好、脸多美、热搜多频,而是敢不敢在没人看的时候,继续做点“没用”的事。
马可还在演相似的角色,是因为他没找到新出口;
柏雪不发微博,是因为她已经不需要别人认可;
盛一伦开公司,是想当导演,而不是演员;
徐开骋演话剧,是想问自己一句:“我还能不能被原谅?
”
吴莫愁教唱歌,是想告诉别人:“你也可以,不是只有我才能被听见。
”
他们没赢回流量,但他们赢回了自己。
这个时代,比爆红更稀缺的,是清醒地活着。
你见过多少人,从顶流变成路人,却没变成怨妇或疯子?
真正的淘汰,不是被遗忘,是忘记自己是谁。
当所有人都在追热点、蹭流量、博同情时,有人选择闭嘴、转身、扎根。
他们没上热搜,但他们在生长。
而你,还在等下一个“杀阡陌”吗?
还是,已经准备好,当自己的主角?
来源: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