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在上海压马路,最直观的感受不是气温有多高,而是街头的鞋履风景变了——曾经被老爹鞋、高跟鞋“霸屏”的人行道,如今几乎被一双双“三道杠”的Samba鞋承包。从二十来岁的小年轻到四五十岁的阿姨,从通勤上班到周末遛弯,这双其貌不扬的鞋子到底有啥魔力,能在今夏成
今年夏天在上海压马路,最直观的感受不是气温有多高,而是街头的鞋履风景变了——曾经被老爹鞋、高跟鞋“霸屏”的人行道,如今几乎被一双双“三道杠”的Samba鞋承包。从二十来岁的小年轻到四五十岁的阿姨,从通勤上班到周末遛弯,这双其貌不扬的鞋子到底有啥魔力,能在今夏成为上海人的“新脚搭子”?
前几年逛商场,鞋区最热闹的绝对是老爹鞋专柜——厚重的鞋底、复杂的拼接设计,往脚上一蹬,仿佛自带“潮流buff”。但今年夏天,这种“显高全靠垫”的笨重感彻底过时了。上海姑娘小芸跟我吐槽:“上周穿老爹鞋去迪士尼,走两步就觉得脚脖子坠得慌,鞋底还闷得直出汗,回家一看袜子都能拧出水。” 更尴尬的是,轻薄的夏装配老爹鞋,总像“上半身在过夏天,下半身在过冬”,视觉上的累赘感比高温更让人难受。
高跟鞋的处境更微妙。
虽然“穿高跟鞋的女人走路带风”是不少姑娘的执念,但现实是:3厘米的跟走半小时脚酸,5厘米的跟得扶着栏杆下楼梯,7厘米的跟基本和“暴走”无缘。在陆家嘴上班的白领林姐说:“以前见客户必须穿高跟鞋撑气场,现在同事们都偷偷换成Samba了——领导没说啥,反而夸我们‘接地气’。” 毕竟,当“脚感舒服”和“走路带风”只能二选一,多数人都会选前者。
要弄明白Samba为啥火,得先扒扒它的“老底”。这双如今被潮人捧在手心里的鞋子,其实是位“70后”——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德国,最初是为足球运动员设计的“冰面战靴”,鞋底的圆形吸盘就是为了在坚硬地面上抓地更稳。
1950年正式上市后,它的命运随着足球运动的普及慢慢转向:从绿茵场到街头,从运动员的装备变成普通人的日常鞋款。
真正让Samba“破圈”的,是它藏在复古外表下的“时尚基因”。《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皇后乐队主唱Freddie Mercury的上脚照,《猜火车》中主角穿着SAMBA SUPER被警察追逐的经典镜头,都让这双鞋自带“文艺滤镜”。
到了2018年,adidas推出的SAMBA OG款更是把复古风推到新高度:细长的鞋型、翻毛皮箭头状鞋头补强、撞色三道杠,搭配棕色牛津橡胶外底的吸盘波浪纹路,随便配条牛仔裤都像从90年代港片里走出来的。
今年Samba的“上海热”,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是“舒适刚需”的爆发——经历过疫情后,大家对“穿得舒服”的追求比任何时候都强烈。Samba的帆布+麂皮拼接鞋面透气不闷脚,牛筋底柔软有弹性,走两公里都不觉得累,完美戳中了“既要美又要爽”的需求。
其次是“联名效应”的助推。今年5月,adidas和伦敦潮牌Wales Bonner的第三次联名款突袭发售,发售价1399元的Samba鞋款刚上架就被抢空,去年同款豹纹配色在二级市场甚至被炒到过万。更绝的是,这双鞋的后跟和鞋舌加入了钩针元素,波浪形三道杠设计让经典款有了新玩法,年轻人买的不仅是鞋子,更是“限量款”带来的身份认同。
还有“限定款”的推波助澜。去年亡灵节推出的Samba OG限定款,鞋面用皮革+丝绒拼接,鞋带孔做成骨头造型,鞋舌和鞋垫印满骷髅图案,鞋盒都带着浓浓的墨西哥亡灵节元素。这种“把文化穿在脚上”的设计,让Samba从“普通鞋子”变成了“可收藏的艺术品”,自然吸引了一大批“收藏党”和“打卡党”。
说了这么多,咱们普通人买Samba到底该看啥?
首先是鞋底——牛筋底优先,柔软耐磨还防滑,走石板路、瓷砖地都不打滑;其次是鞋头——脚型秀气的选精致小巧款,宽脚的选圆头款,避免挤脚;最后是鞋底设计——小个子和小腿粗的姐妹注意,选前低后高的款式,视觉上能拉长腿型,比穿平底鞋显高5厘米不止。
从老爹鞋到Samba,从“为了潮流忍脚疼”到“舒服和好看我都要”,上海街头的这股“Samba热”,其实照见了当代人对生活的新态度——时尚不再是“硬凹”,而是“自然流露”;潮流也不再是“跟风”,而是“适合自己”。或许再过几年,Samba也会被新的鞋款取代,但它教会我们的“舒适即高级”的穿衣哲学,应该会一直流行下去。毕竟,谁会拒绝一双既能陪你逛展看展,又能陪你挤地铁赶早八的“神仙鞋子”呢?
来源:邪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