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刷到有人说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个万亿赛道”,连带着卧龙电驱、鸣志电器、雷赛智能这些沾边的企业,也成了不少人讨论的焦点。但今天想跟大家说句实在的:人形机器人这事儿,真不是喊喊“风口”就能成的,现在离真正赚钱还远着呢。尤其是这几家企业到底在里面做啥、能不能扛到
最近总刷到有人说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个万亿赛道”,连带着卧龙电驱、鸣志电器、雷赛智能这些沾边的企业,也成了不少人讨论的焦点。但今天想跟大家说句实在的:人形机器人这事儿,真不是喊喊“风口”就能成的,现在离真正赚钱还远着呢。尤其是这几家企业到底在里面做啥、能不能扛到行业起来,比单纯追“概念”重要多了——咱们得把里面的逻辑捋清楚,才不算白关注。
可能有人会先问:“人形机器人不就是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吗?有啥复杂的?”其实远没这么简单。现在咱们能看到的人形机器人,大多还在“试验阶段”:比如有的能走几步,但走不稳;有的能抓个东西,但抓不准;更关键的是,一台能实际干活的人形机器人,现在成本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普通工厂、家庭根本用不起。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现在还没到“大规模能用、能赚钱”的阶段,还在解决“能不能用、好不好用”的基础问题。
而卧龙电驱、鸣志电器、雷赛智能这几家企业,其实是在给人形机器人做“核心零件”。咱们可以把机器人想成一个人:要走路得靠腿,要干活得靠手,而这些“肢体”能活动,全靠电机、驱动器这些“关节和神经”——这几家企业就是做这些零件的。比如卧龙电驱擅长做工业电机,现在想把技术改一改,用到机器人的“大关节”上;鸣志电器早几年就开始做机器人用的步进电机,能控制机器人“动作更精准”;雷赛智能则在小型精密电机上有经验,适合机器人的“小部件”,比如手指的活动。
但做零件也不是随便就能做的,人形机器人对零件的要求比咱们想象中高得多。举个例子:如果机器人要拿一个玻璃杯,电机得“转得刚刚好”——力气小了拿不住,力气大了又会捏碎,这就需要电机的精度特别高;再比如机器人要上下楼梯,驱动器得“反应特别快”,能及时调整力度,不然很容易摔跤,这对驱动器的稳定性要求也高。这几家企业之所以能被关注,就是因为它们在传统电机、驱动器领域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不是“突然跟风做机器人零件”,而是有底子能往这个方向靠。
不过这里必须说清楚:就算有技术底子,现在也没法靠人形机器人业务赚大钱。因为行业还没起来,订单量上不去——比如某家企业可能一年只能接到几百台机器人的零件订单,这点量对它整体的营收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在它们做机器人零件,更多是“储备技术、跟紧行业”,相当于“先把产品做出来,等行业需要的时候能及时供货”,而不是“现在就能靠这个业务盈利”。
这也是为啥说“人形机器人赛道得看长期”,现在更像是“播种”,不是“收获”。咱们关注这几家企业,不能只看“现在有没有人形机器人业务”,更要琢磨两个核心问题:它们能不能跟上行业的技术变化?能不能熬到行业爆发的时候?
先说说技术变化的问题。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还在不断迭代,对零件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比如现在电机可能只需要“精度够”,但未来可能需要“更轻便、更省电”——毕竟机器人要自己走路,太重、太费电都不行;驱动器现在可能只需要“反应快”,未来可能需要“更智能,能自己调整参数”。这几家企业如果能持续投入研发,把技术跟着迭代,未来在行业里的位置就稳;但如果研发跟不上,就算现在有产品,后面也可能被其他企业替代。
再说说“熬到行业爆发”的问题。人形机器人从“试验阶段”到“大规模应用”,没人能说准要多久,可能3年,也可能5年,甚至更久。这期间,企业得一直投入研发,还得扛住“没多少订单”的压力。对卧龙电驱、鸣志电器这些企业来说,现在的机器人业务更像是“副业”,它们主要的营收还是靠传统业务——比如卧龙电驱给家电、汽车做电机,鸣志电器给自动化设备做零件,雷赛智能给医疗器械做小型电机。这些传统业务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撑它们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如果哪家企业把太多资源押在机器人业务上,又没等到行业爆发,反而可能影响主业,这也是需要注意的点。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这么慢,那普通人关注这个赛道有啥用?”其实用处不小,哪怕你不投资,看懂这个赛道的逻辑,也能明白“未来哪些行业可能有机会”。比如人形机器人要是真的大规模应用了,除了做零件的企业,还会带动原材料、软件、维修服务等一系列行业,到时候不管是找工作、选行业,都能多一个参考方向。而且看懂“长期赛道”的逻辑,也能避免被短期的“概念炒作”带偏——比如有人说“某家企业要做人形机器人,马上就能涨”,你知道行业还在早期,就不会盲目跟风。
当然,这里必须提醒一句:我不是让大家去关注这几家企业的股票,更不是说它们未来一定好。股市有风险,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盲目跟风很容易出问题。我只是想跟大家说,看一个新赛道、几家企业,得透过“概念”看“实在的逻辑”——比如它们做的产品到底有啥用?行业的发展还缺啥?这些才是能帮你判断“这个赛道值不值得长期关注”的关键,而不是只看“现在热不热”。
其实不管是看人形机器人,还是看其他新赛道,核心逻辑都一样:别被“风口”两个字冲昏头,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比如“这个赛道解决了什么问题?”“企业在里面到底做了啥实在事?”“现在还缺哪些条件才能发展起来?”想清楚这些,你对赛道的判断就会更清醒,也不容易被各种声音带偏。
最后想跟大家聊个实际的:你觉得人形机器人要多久才能真正走进工厂、走进家庭?到时候最可能先解决咱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是帮忙做家务,还是在工厂里干活?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们一起交流交流,不是聊投资,就是单纯聊聊未来的可能性。
我是季秋,关注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不聊虚头巴脑的概念,只讲能看懂、能用得上的逻辑。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季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