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宝丰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是因为他多会逗笑,而是因为他没让相声死在手机里。
常宝丰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是因为他多会逗笑,而是因为他没让相声死在手机里。
很多人以为相声完了,段子被短视频拆得七零八落,观众只记得“谐音梗”和“塌房梗”,没人听正经贯口了。
可天津那个小工作室,悄悄把1958年马三立教徒弟的录像修成了4K。
不是摆设,是真有人蹲在屏幕前,一个字一个字地听,把老先生那口天津味儿,从磁带里捞出来。
这事儿没人直播,也没上热搜。
但德云社发了条微博,没提自己,只说“派年轻人去学”。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当红的都在低头,说明真东西还在。
工作室里摆着常连安1942年用的醒木,木头都磨出包浆了,边上贴着标签:国家三级文物。
没人当宝贝供着,就放在茶几上,谁来谁拿起来敲两下——不是表演,是习惯。
老一辈的规矩,不是挂在墙上,是长在手上。
最狠的不是修复老录像,是开课。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要招“常派特色班”,不收网红,不看粉丝数,只看能不能把“三翻四抖”说顺溜。
线上直播一开,山东、北京的曲艺团都来蹲点。
不是来蹭流量,是来偷师。
有人问,这年头还有人听相声吗?
有。
在南开大学的教室里,在地铁站等车的上班族耳机里,在老家陪爷爷看电视的00后手机里。
他们听的不是段子,是活人说话的节奏,是气口里的温度,是“你听懂了,我才笑”的默契。
这事儿不轰动,但比任何综艺都真实。
它不靠人设,不靠炒作,就靠一块磨亮的醒木,一段修好的录像,一个不收钱的公开课。
相声没死,只是躲起来了。
躲进老物件里,躲进老师傅的皱纹里,躲进那些愿意花三个月练一段贯口的年轻人眼里。
常宝丰没喊过“传承”,他只是把门开着,茶备着,录像放着。
有人来,就坐下听;没人来,就自己敲醒木。
这年头,能守住一份不赚钱的旧手艺,比赚十个亿都难。
可偏偏,就是这种人,让咱们还能在刷完十个搞笑视频后,突然安静下来,想听一句:“您猜怎么着?
”
来源:青花道陶瓷定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