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天,76岁的殷志兰和4个老姊妹,好不容易把同村的张盘清挪下脏污的床,给她换上干净的衣裤,安置到院里的扶手椅上晒太阳。张盘清年近六十,孤寡一人,前不久罹患脑梗,生活无法自理。5个来帮忙的老人,屏住呼吸料理半晌。
长江之畔的张家港,是全国唯一连续7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
秋日的稻香,在张家港东北部南丰镇的一座小村庄里弥散。村庄名为“新德”,体现了村民对美好品德和生活的追求。
这一天,76岁的殷志兰和4个老姊妹,好不容易把同村的张盘清挪下脏污的床,给她换上干净的衣裤,安置到院里的扶手椅上晒太阳。张盘清年近六十,孤寡一人,前不久罹患脑梗,生活无法自理。5个来帮忙的老人,屏住呼吸料理半晌。
关怀、照顾像张盘清这样的孤寡老人,是新德村“殷志兰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内容。在受殷志兰感召、加入志愿服务队之前,这些老人不知道什么叫“志愿者”。
殷志兰——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农村女性,何以有这样的号召力?这个问题,任何一个新德村人都能给出回答,“殷志兰一个人把8个老人照料得妥妥帖帖,真的很了不起!”是的,她赡养了8位老人,陪伴其中的7位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7位老人的平均寿命92岁。
她的孝善,像一粒代代永续于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种子,在天长日久的风雨试炼中开出了馨香的花,芬芳了许许多多的后来者。在今年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殷志兰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当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老有所养、老有善养,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当绵延千余载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根骨,文明以家庭为单位浸润亿万中国人的心灵,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就有了不可撼动的基点。
命运疾风肆虐
她用孝善栽种心里的“兰”
殷志兰7岁被生母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小姨,那是1956年。离开了原本姊妹众多、互相照顾的大家庭,殷志兰独自在另一个村庄、另一对夫妻身边长大。养母年轻时摔伤了脊背,干不了活,全家的生计都指望着养父,无法给小志兰提供好的生活条件。
既穿不暖,也吃不饱,这是小志兰儿时的生活常态。在学校里,小志兰总是穿着反复缝补过的旧衣服,宽大又老气,兜头罩下来,哪哪儿都钻风——这些衣服是养母的旧衣。同学们笑她“小老太”,她窘迫难当,回家路上直抹眼泪。到了家里,有时候也吃不上饭。养母对照顾幼童没经验,也不上心,和邻居多扯几句,就忘了准备晚饭。每每这样的时候,小志兰的酸楚,决堤似地挡也挡不住。她号啕大哭,怨愤养母的怠慢。她哭得累了,也只得吸吸鼻子,自己平息。
后来,日子更苦。一场龙卷风,把养父母家的房子吹倒,一家三口只得租住在同村的包奶奶家。家里境况已经很差,还祸不单行。小志兰长到15岁,养母的腿上害了疮,开了刀也不见好,影响到行动。少女被命运催促着成为一个大人。她和养母的身份猝然倒转——在尤其需要被照顾的年纪,她必须学着照顾一个长辈。
凌晨4点,殷志兰就得起床。天幕上点点星芒犹在,小小的身影没在田埂间,把沾着晨露的杂草割下来,喂家里的猪和羊。学着大人的样子,她把麦粒放进大筛子里筛过一遍,再放到石磨上试图磨碎。然而她太瘦弱,动作歪七扭八,力气也小得可怜。“我不会啊,真的不会啊……”她使出全身的力气推磨,但石磨滞在原地,急得她直哭。哭声引来包奶奶。包奶奶见状,心里也发酸,“小囡看着叫人心疼哦,这你怎么会搞哦……”她蹙着眉头,帮殷志兰把麦子磨碎。
磨碎的麦粒尚未下锅,只听得里间的养母在喊:“志兰,志兰……”一进房间,一股腥臭的气味传来,养母的患处流出黏稠的脓水,脓水沾到裤子上,脏了一片。殷志兰走到床前,帮养母换下裤子,拭去脓水,再用新的纱布把伤口包扎妥当。一口气没憋住,难闻的气味直往鼻腔里钻,她猛烈地咳了起来。
苦难面前,殷志兰没有退路,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担子放在她跟前,她没有回避,蹲下身,把它挑起来,就这么一直走着。
她这样开导自己:养母命运多舛,在贫病中确实过得艰辛。她没法生儿育女,自然也不擅长照顾小孩,从前的不周情有可原。至于每天起早贪黑赚钱的养父,要承担的责任也不少。无论如何,自己也要坚持下去啊!
这条路上,养父的兄嫂——家住隔壁的大伯和大娘用点滴善意,护持着殷志兰。大伯和大娘没有孩子,对殷志兰关照有加,常常给她添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姑娘长到20来岁,他们就盘算着给她招个上门女婿。夫妻俩牵线,把勤劳肯干的戴学云介绍给殷志兰。头一回相亲,大娘特地问同村的新嫁娘借来一身好行头,把殷志兰从头到脚装扮好。这是人生第一次,名字里带花的殷志兰,真的像一朵娇美的花儿。
岁月漫长难耐
她用心血护持8个老人的“夕阳红”
殷志兰和戴学云的婚事成了。1970年,戴学云带着一只木箱子、两床新被子和一辆自行车,入赘到殷家。
那时,殷家仅有三间平房,家徒四壁。除了戴学云的几件物什,新房里没有一样新东西。茶余饭后,村里人议论起来,戏谑两口子是“带来的女儿”和“招来的女婿”。两个原本不属于这里的人,成了两根坚实的梁柱,支撑起一个家。
这对夫妻,有了8亩半地,又有了一双儿女。下有小,上有老。殷志兰的养父养母与他们同住,大伯大娘就在隔壁,4位老人紧挨着他们;亲生父母和公公婆婆虽离得较远,又有其他兄弟姊妹可以轮流照顾,于殷志兰而言,却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夫妻俩在地里拼命耕耘。一年四季,在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的收成里,这个小家一点点地充实起来。
然而疾病与死亡,是每个家庭必然会遭遇的暴风雨。殷志兰很早就经历过养母的疮病。那常年流脓的疮,在折磨了养母和殷志兰20多年后,竟奇迹般地不药而愈。然而病痛耗损的那些年月,却再也无从补救。殷志兰很早就知道守住责任心的担子有多重。彼时彼刻,她躺在床上也常常被恐惧侵袭:万一8个老人相继病了,该怎么办?有时候,她被这样的念头折磨得整夜不得安眠。
她的恐惧,自2002年起逐渐成为现实。阿尔茨海默病、梅尼埃病、哮喘、脑卒中……8个老人的生命在一个个医学名词里逐渐凋萎,肌肤的皱褶加深,包裹着浑浊,弥散出暴烈、哀戚、苦涩、忧愁等一系列复杂况味。真到了这样的时候,她轻轻地擦拭它们,如同擦拭自己的生命与心灵。
先是大伯和大娘,一个罹患严重哮喘,一个则被确诊梅尼埃病。她像女儿那样带他们去看病,照料他们的日常起居。
梅尼埃病是一种内耳疾病,最明显的症状是头晕。病情来势汹汹,突发的晕眩折磨着大娘。她被困在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天旋地转的世界里,恶心、想吐,生活逐渐不能自理。
有一天,殷志兰推开大娘的房门,一阵浓烈的恶臭袭来,眼前的一切触目惊心:到处都是粪便,地上、椅子上、蚊帐上、大娘的身上……她哪见过这样的情形,忍着呕吐退出去,远远地朝着在田里干农活的丈夫喊话:“快回来,帮帮我!快回来,帮帮我……”喊着喊着,殷志兰的眼泪就掉了下来。
在大娘家,戴学云即便有所准备,也几乎要当场呕吐。他不知所措地看向妻子,不知道自己能帮忙做些什么。殷志兰把眼泪擦干,指挥丈夫去烧一锅热水,好让她帮大娘擦洗身子。丈夫烧水的当儿,她独自把沾染粪便的污物都清洗一遍。那是夫妻俩第一次遭遇病人的大小便失禁,经验全无,忙了半天,终于将一切收拾妥当,然而没多久,屋里又被弄脏,两人只得重头来过。
老人们相继患病。殷志兰的生母罹患脑梗死,养父得了阿尔茨海默病……遇上农忙,殷志兰一整个月都不能好好休息。每天凌晨3点,她就得起床做早饭,把几个老人料理妥当才能和丈夫一起下地。白天忙完,吃过晚饭还得接着再干。月光照在白色的棉花上,夫妻俩在棉花田里一收一个准。
8亩半地支撑着这个家庭的大部分开支,但老人治病花销大,两口子只能紧着自己,吃些清粥咸菜。饶是如此,还是不够。戴学云就去工地上寻些搬砖的苦力活,补贴家用。丈夫一走,殷志兰照料老人时连个搭手的人都没有了,她得独自为患病的老人们一个个翻身、喂饭……
阿尔茨海默病折磨了养父整整4年。4年间,老人的记忆力及认知功能逐渐衰退,情绪变得暴躁无常,自理能力也逐渐丧失。养父躺在床上,对靠近病床的其他人恶言相向,动辄打骂,抄起床边的东西就扔过去。唯独对殷志兰,老人像个孩子似地依恋她,对她骂不出一句狠话。她把他照料得太好了。
“爸爸,你不要这样凶他们,他们都盼着你好呢。”她总是像哄孩子一样地安抚养父的情绪,把他的一切都照料妥帖,不辞辛劳。
然而她不是铁人,也会倒下。有一回,连轴转了好几天的殷志兰突然头晕目眩,几乎摔倒。她强撑着站起来,但手脚绵软,使不上劲儿。养父目睹这一切,一字一顿地叫她:“志兰……志兰,你赶紧……去叫……医生看一下!”她自己也觉得害怕,却还是勉力宽慰养父:“没事的爸爸,我歇一歇。”养父张张嘴,下一秒,居然掉下眼泪来——活了大半辈子,他鲜有这样的时候,带着哭腔,几乎是央求养女去看病。
所幸,殷志兰身体并无大碍。她强打精神,继续给予老人们无微不至的照料。
突发心肌梗死的婆婆,是殷志兰送走的第一个老人。婆媳俩相处得很好,老人的离世让她伤心了好一阵。数年间,这种伤心随着不同老人的离世一遍遍重演。她成了一个悲戚的目送者,同包括婆婆在内的平均寿命92岁的7位老人,一一告别。
身体的损耗终于到了殷志兰无法强撑的地步。她的半月板严重磨损,脚上肿起一个大包,常年辛劳积累的病痛让她几乎无法行走。即便为照顾老人消得人憔悴,殷志兰仍然感到欣慰:她用这些,换取了7位老人生命最后的舒适与美好。
一人引领众人
她成了新德村的“道德标高”
近些年,殷志兰时常会梦到逝去的老人们。梦里,她从老人们的病与痛、愁与苦中,也看到所有生命终将抵达的那个冬日。她看到,给养父送葬那天脚肿得走不了路的自己。那天,她的儿媳茅红琴,紧紧地搀扶着她。
晨光照进卧房,她在自家的两层小楼房里醒过来,推一推身边的戴学云,竟疑心现下的光景是梦境。“日子真是和过去不一样了。”她仰躺着,像是在喃喃自语,“我们把地承包给了农业大户,拿了钱,再不用干苦力活。一晃眼,儿子、女儿也都成了家,日子舒舒服服,我已经心满意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数十年间,变化已经超出了殷志兰当年的预想。一生辛苦的殷志兰终于熬出了头,女儿嫁到陕西,在那儿办起了服装厂,常常接济家里;儿子和儿媳在镇上买了房,隔三岔五带点东西回家,陪老两口说话。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数十年间,在殷志兰的言传身教下,孝老爱亲这件事,成为这个小家庭里尤为看重的一种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
孝老爱亲的美德就像春风,悄然间吹遍了新德村,滋养了这个长江边的小村庄。殷志兰照顾8个老人的故事,在新德村里街知巷闻,成为众多家庭效仿的榜样。
而故事的主人公,在完成了人生的重大任务——送走7个老人后,又在村里做起了一桩“时髦”的事儿。2016年,身边仅余养母需要照料的殷志兰终于空闲下来。她在家里看电视,新闻里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吸引了她的注意。在此之前,她不知道“志愿者”是怎么一回事,从新闻里看,就是一群热心肠的人,时不时去帮帮另一群有需要的人。她想:“这我擅长啊,要不我也去做志愿者?”
她跑去村委会找到村干部,想当志愿者,为村里的孤寡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她说:“我也是一个老人,将心比心,人年纪大了,一方面是行动不方便、需要人照看,另一方面就是特别想找人说说话,排解一下孤独。”
一番话说得在情在理,村里决定为她成立“殷志兰志愿服务队”。谁承想,“殷志兰”的名字一呼百应,新德村连同周边永联村、永丰村的阿姨们,有过照顾老人经验的,都主动报名要参加殷志兰志愿服务队。最终,32名中老年女性成了志愿服务队的首批队员。32人,都是头一回当志愿者。
“我们相信殷志兰,她人太好了,我们也想跟她一起做点好事。”和殷志兰同龄的陶伟琴说道。加入志愿服务队时,她的家里尚有老人要看顾,算不得清闲。她就是莫名受到一个好人的感召,想要跟着做点好事。
每个周五,雷打不动,殷志兰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穿上红马甲走村串户,为孤寡老人服务。尽管自己也没什么闲钱,殷志兰还是自掏腰包,为团队购置了血压测量仪、百洁布、洗洁精等物资。
今年82岁的金秀英,丈夫过世后已经寡居数十载,守着两间小屋,冷冷清清。殷志兰志愿服务队让她的晚年生活“热闹”了起来。时不时地,四五个老姊妹上门来找她。说说笑笑间,老姊妹们就把活儿干了。
殷志兰在灶台上做清洁,陶伟琴给老人量血压,还有几位则在屋内外洒扫。不一会儿,几个人聚到里屋,手脚麻利地把散在角落的衣物归整好。殷志兰的经验最丰富,还发现了老人藏在床底下舍不得喝的两箱牛奶。“牛奶不喝要过期的,你记得每天喝一盒。”她拎起牛奶,查看保质期,“还好这两箱都在保质期内。”
做志愿服务,是面对面、心贴心。殷志兰因此有了更多的“亲人”。“殷志兰,她比我的女儿还好。”这是同村孙玉兰老人挂在嘴边的话。孙玉兰的女儿在上海工作,没办法时常回来,殷志兰就领着服务队的队员常去看她。日积月累,两人的情谊渐深,时不时地,殷志兰就拎着营养品过去串门,跟她说说自己的心事,再分享一遍村子里的新鲜事……这种温柔的陪伴,一直持续到2024年孙玉兰去世。
德不孤,必有邻。殷志兰志愿服务队成立9年,吸纳了46名队员,最小的队员还在上初中。9年里,他们累计服务老人1300余人次。
今年,殷志兰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当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从北京领完奖回来,张家港给她办了一场交流活动。现场,张家港首位全国道德模范——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南丰镇永联村原党委书记吴栋材宣读授予殷志兰荣誉时的致敬辞:“奉献的故事绵延不息,让一座名为‘新德’的村庄,名副其实拥有了新的道德标高。”
德馨若兰,兰香四溢。
来源:引力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