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重又飘外?杨瀚森的“听话”答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1:44 1

摘要:开拓者对阵湖人的比赛结束后,中国球迷的朋友圈里炸了锅。有人截着杨瀚森3投0中仅得1分的技术统计叹气,有人对着他站在三分线外的画面敲键盘:"2米18的中锋不去内线肉搏,飘在外头当摆设?"还有人翻出他半年前的照片惊呼:"这才几个月就胖了一圈,是美国汉堡太香还是训练

杨瀚森长胖十几斤&总飘在外线?媒体人:因为他很听教练的话

开拓者对阵湖人的比赛结束后,中国球迷的朋友圈里炸了锅。有人截着杨瀚森3投0中仅得1分的技术统计叹气,有人对着他站在三分线外的画面敲键盘:"2米18的中锋不去内线肉搏,飘在外头当摆设?"还有人翻出他半年前的照片惊呼:"这才几个月就胖了一圈,是美国汉堡太香还是训练偷懒了?"

一连串质疑声里,资深媒体人的一句话倒是点破了关键:"这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太听教练的话。" 从CBA的最佳星锐到NBA的新秀菜鸟,从114公斤到122公斤的体重飙升,从篮下霸主到外线"投手",杨瀚森的每一步转变背后,都藏着职业体育里最现实的成长密码。

一、增重8公斤的真相:不是发福,是"奉命变强"

"杨瀚森这体型都快赶上相扑选手了",抖音上一条吐槽视频收获五千多点赞,评论区里"胡吃海塞""训练划水"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但只要翻看过开拓者的训练日志就知道,这16斤肉可不是白长的——每一斤都带着教练组的明确指令。

早在今年5月的NBA联合试训时,杨瀚森的官方体重还是114公斤,在同位置球员里排第七 。但夏季联赛一亮相,问题立刻暴露:面对NBA内线动辄130公斤的肌肉坦克,他的对抗简直像"纸糊的城墙",几次篮下背身单打都被轻易顶开,抢篮板时更是被撞得东倒西歪。"再不加体重,别说得分了,在篮下站都站不稳。"时任开拓者助教的老中锋直言不讳。

于是八月中旬结束短暂休假后,杨瀚森就一头扎进了开拓者的"增重特训营"。和球迷想象中"狂吃汉堡薯条"不同,他的食谱精确到克:早餐是3个全蛋加200克鸡胸肉,午餐必须包含400克牛排和复合碳水,训练间隙还要补充蛋白粉和能量棒,连饮水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更关键的是力量房训练,从基础的深蹲硬拉到针对核心的侧桥训练,每天两小时雷打不动。

到十月下旬,体重秤上的数字终于定格在122公斤——短短两个月涨了8公斤,在全NBA体重排行榜上飙升到第九位。但这绝非增重的终点,而是"增肌减脂"的起点。"想在两个月纯长10斤肌肉根本不可能,先把体重堆上去避免过度消耗,后续再用科技手段优化体脂。"媒体人解释道,开拓者的计划里,杨瀚森的终极体重会控制在125公斤以内,既要保证对抗性,又不能影响移动速度 。

这种"先增重再塑形"的路子,中国球迷其实并不陌生。当年姚明刚去火箭时,从132公斤加到140公斤,卧推从100公斤练到150公斤,才在篮下站稳脚跟;周琦登陆NBA前也从95公斤增重到110公斤,只为扛住内线冲击。只不过相比前辈,杨瀚森的增重更具"时代特色"——不是为了传统中锋的篮下统治,而是为了适配小球时代的多元需求。

有意思的是,增重过程中还出现了小插曲。有球迷发现杨瀚森的肌肉线条不如以前清晰,质疑"是不是长的都是肥肉"。其实这正是增重初期的正常现象,就像健身新手的"平台期",开拓者队医早已给出预案:常规赛中期开始加入高强度有氧和核心稳定性训练,目标是把体脂率从目前的18%降到14%以下,让体重转化为真正的对抗力。

二、外线徘徊之谜:不是不敢打,是战术需要

比增重更让球迷费解的,是杨瀚森在场上的位置变化。在CBA时,他是青岛队的"内线定海神针",场均10.5个篮板2.6次封盖,篮下命中率高达72%,动不动就上演隔扣对手的好戏。可到了NBA,他却成了"三分线守护者",季前赛里场均3次三分出手,常规赛对阵湖人时更是全程飘在外线,两次远投都以打铁告终。

"这是在浪费天赋!"类似的吐槽很快刷屏球迷论坛,有人翻出十几年前的老帖子,发现当年易建联刚去雄鹿时,也因为经常投三分被骂"软蛋"。历史惊人的相似,可NBA的打法早已天翻地覆。当年的联盟还是"得内线者得天下",中锋必须扎根篮下;如今的小球时代,中锋投三分已成标配——约基奇靠三分拉开空间,恩比德能当"外线杀手",连传统中锋亚当斯都练出了空位三分。

杨瀚森的外线打法,本质上是开拓者战术体系的"刚需"。打开开拓者的球员数据就会发现,全队投篮能力堪忧:阿夫迪亚场均三分命中率刚过30%,夏普几乎没有外线威胁,主力中锋克林根的射程也仅限于罚球线。"要是杨瀚森再扎进内线,对方中锋根本不用出来,随便两个人就能把禁区堵死。"杨毅在播客里点破关键,"现在他站在三分线外,对方中锋必须跟着出来,队友才有突破的空间。"

教练组的战术设计更是把这点发挥到极致。挡拆外弹是杨瀚森最常执行的战术:他给夏普或利拉德挡拆后立刻外弹到三分线,吸引对方内线防守,要么自己出手三分,要么分球给切入的队友。季前赛里他这招屡试不爽,三分命中率高达66.6%,成了球队最靠谱的"空间型支点" 。就连批评他的球迷也不得不承认,要是没有他的外线牵制,开拓者的内线得分会少20%以上。

更现实的原因是,现阶段的杨瀚森还没做好内线硬刚的准备。他的卧推力量只有95公斤,别说跟恩比德的180公斤比,连CBA很多球员的120公斤都达不到 。季前赛有次他尝试篮下强攻,被对方中锋轻轻一靠就失去平衡,差点受伤。"教练不让他去内线,其实是在保护他。"前NBA球员王仕鹏分析道,"先在外线找感觉,等力量上来了再回归篮下,这是最稳妥的成长路径。"

这种"曲线成长"的策略,在新秀里并不少见。当年邓肯刚进马刺时,波波维奇也不让他强攻,而是先练策应和中距离;字母哥新秀赛季主打小前锋,直到肌肉练起来才转型内线。对杨瀚森来说,现在的外线徘徊不是"逃避",而是"蓄力"——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先练轻功,等根基稳了再练硬功。

三、"听话"的背后:是新人的生存智慧

"杨瀚森太听话了,教练让干啥就干啥。"这是媒体人对他的评价,也是他从青训一路走到NBA的"通行证"。从CBA时期服从球队安排打中锋,到听从经纪团队建议推迟选秀,再到现在按教练要求增重投三分,这个20岁的年轻人似乎永远在"服从安排"。

这种性格在职业体育里颇具争议。有人说这是"缺乏个性",担心他会失去自己的风格;但更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恰恰是新人最聪明的生存法则。NBA不是CBA,新秀想获得机会,首先要证明自己"能融入体系"。当年孙悦因为不适应湖人战术,只打了10场就被放弃;而林书豪之所以能逆袭,靠的就是精准执行德安东尼的跑轰战术。

杨瀚森的"听话",其实是一种精准的自我定位。他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板:策应能力强、传球视野好,但对抗不足、经验欠缺。教练让他增重,是弥补对抗短板;让他投三分,是发挥策应优势。"他不是盲目服从,而是知道这是现阶段最适合自己的路。"青岛队前主帅透露,杨瀚森在CBA时就经常主动问教练"我哪里需要改进",这种主动性比单纯的"听话"更可贵。

这种性格还帮他躲过了不少"坑"。今年夏天篮协决定不让他参加亚洲杯,舆论一片叫好,杨瀚森二话不说就投入NBA特训,没有丝毫抱怨。要知道往届不少年轻球员为了国家队荣誉硬扛比赛,结果导致伤病影响NBA备战。"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总比自己瞎折腾强。"他在采访里的话,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当然,"听话"不代表没有主见。训练之余,他会主动加练自己的短板:早上提前一小时练三分,晚上加练四十分钟卧推,还经常看约基奇的比赛录像学习策应技巧。季前赛三分命中率飙升,就是他偷偷加练的成果。"教练布置的是基础,想站稳脚跟还得自己多下功夫。"杨瀚森的这句话,或许才是对"听话"最好的注解。

四、舆论漩涡里的成长:从唱衰到真香的轮回

杨瀚森的NBA之路,简直是一部"舆论反转连续剧"。去年选秀前,一群"懂球帝"跳出来唱衰:"对抗不行,速度太慢,肯定没人要";今年他以16顺位被开拓者选中,这些人立刻噤声;可刚打了几场低迷比赛,"水货""趁早回来"的骂声又卷土重来 。

这种舆论起伏,中国球员早已习惯。姚明刚去火箭时,被美国媒体骂"软蛋",说他"打不了NBA";易建联在雄鹿时,因为投篮多被骂"不敢对抗";周琦更是因为一次失误,被网暴了整整一年。可回头看,姚明成了名人堂成员,易建联是CBA的传奇,周琦也在海外联赛证明了自己。时间总能证明一切,只可惜很多球迷没耐心等。

就拿对阵湖人的低迷表现来说,看似"灾难级",实则藏着成长的信号。那场比赛他只打了8分36秒,却是他本赛季出场时间第二多的比赛。进攻端虽然3投0中,但两次三分出手都是战术安排的空位机会,只是手感欠佳;防守端虽然脚步跟不上,但两次卡位都成功延误了对手进攻。"对新秀来说,敢出手、不怯场就是进步。"开拓者主帅赛后特意安慰他。

更关键的是,开拓者对杨瀚森的培养本就着眼长远。管理层已经观察了他两年,早就制定了"三年成长计划":第一年适应节奏,第二年争取轮换,第三年成为核心。目前每场5-10分钟的出场时间,正是计划的一部分,就像当年马刺培养邓肯那样,不急不躁慢慢来。球队甚至准备好了B计划:如果常规赛中期还没适应,就先送他去发展联盟打主力,积累实战经验。

从数据上看,杨瀚森的进步其实肉眼可见。季前赛他场均能得6.2分4.1篮板,三分命中率66.6%;到常规赛前5场,虽然得分降到3.8分,但篮板和助攻稳步提升,场均还有0.8次封盖。更重要的是他的正负值,已经从赛季初的-5升到了-2,意味着他在场时球队的净输分在减少。"这就像煲汤,得慢慢熬才香。"杨毅的比喻很贴切。

五、小球时代的中锋进化论: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术

杨瀚森的增重与外线打法,本质上是小球时代中锋进化的缩影。曾经的NBA,中锋的使命很简单:篮下得分、抢篮板、盖火锅,像奥尼尔那样"暴力碾压"就是顶级;可现在的中锋,得会投三分、能策应、善防守,活脱脱一个"全能战士"。

这种转变倒逼中锋们必须"与时俱进"。约基奇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位两连MVP得主不仅能在内线背身单打,还能在三分线外发牌组织,甚至能下快攻;雷霆的切特虽然只有100公斤,却靠精准的三分和灵活的防守,成了球队的夺冠核心。"现在的中锋,要是不会投三分,都不好意思上场。"一位NBA球探调侃道。

杨瀚森的转型,正是踩准了这个时代节奏。他在CBA时就展现出了策应天赋,场均3次助攻在中锋里名列前茅,这让他能轻松适应"挡拆外弹+高位发牌"的战术;而休赛期练出的三分能力,更是让他成了"稀缺品"——联盟里能投三分的2.18米以上中锋,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传统技能。开拓者教练组明确表示,增重和外线打法只是"过渡方案"。等杨瀚森的卧推达到120公斤以上,对抗能力跟上后,会逐步增加他的内线戏份,让他兼顾"空间型"和"传统型"中锋的优势。"我们要的不是第二个约基奇,而是'杨瀚森式'的中锋。"主帅的话透露出对他的期待。

这种平衡术,其实是所有年轻中锋的必修课。既不能固守传统被时代淘汰,也不能盲目跟风丢了根本。杨瀚森的前辈姚明就是典范:既保持了传统中锋的篮下统治力,又练出了中距离投篮,成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在,轮到杨瀚森接过这根接力棒了。

结语: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

"杨瀚森什么时候能打出来?"这是球迷最关心的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给他时间。姚明用了三个赛季才成为全明星,邓肯用了两年才夺冠,就连"天选之子"詹姆斯,新秀赛季也只有场均20分。篮球世界里,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传奇,只有厚积薄发的坚持。

现在的杨瀚森,就像一棵刚栽进NBA土壤的树苗。增重是在扎深根系,外线打法是在舒展枝叶,偶尔的低迷是经历风雨,教练的指导是汲取养分。那些骂他"胖"、笑他"软"的声音,就像路边的噪音,挡不住他生长的脚步。

从114公斤到122公斤,从篮下到外线,从CBA到NBA,杨瀚森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他听话但不盲从,低调但不怯懦,在舆论的漩涡里默默积蓄力量。或许用不了多久,当他在三分线外命中关键球,又能在篮下顶开对手扣篮时,那些质疑声会再次变成喝彩声——就像历史上无数次发生过的那样。

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鸣惊人,而是在质疑中默默前行,在等待中绽放光芒。对于杨瀚森这样的年轻人,我们最该做的,不是急着下判断,而是静下心来,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

来源:走四方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