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达里雅布依的胡杨渐渐染上金黄,为期半年的援疆工作也即将画上句号。回望在这片热土上度过的180个日夜,从初到边疆时的忐忑与憧憬,到如今离别之际的收获与不舍,这段经历已成为我检察生涯中珍贵的底色,让我在政治淬炼、业务成长与情感交融中,读懂了“援疆”二字的千钧分量
作者:赵盈盈,女,天津市西青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干警,2025年5月前往于田县进行援疆工作。
当达里雅布依的胡杨渐渐染上金黄,为期半年的援疆工作也即将画上句号。回望在这片热土上度过的180个日夜,从初到边疆时的忐忑与憧憬,到如今离别之际的收获与不舍,这段经历已成为我检察生涯中珍贵的底色,让我在政治淬炼、业务成长与情感交融中,读懂了“援疆”二字的千钧分量。
初到援疆岗位,每周一清晨的升旗便成了雷打不动的仪式。这并非简单的形式,而是一次次直击心灵的政治洗礼。在每周的政治理论学习中,我们深学细悟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从理论维度筑牢信仰之基。主题党日活动中,我们走进进藏先遣连陈列馆,通过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真切感触革命先辈的信仰温度;在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那位骑着毛驴要去北京见毛主席的维吾尔族老人,用一生的赤诚诠释着各族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这些场景远比书本更有力量,让我对“政治忠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是面对大是大非时毫不动摇的立场,更是身为检察干警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
援疆不仅是责任的传递,更是业务的淬炼与成长。初入当地检察院刑检部门时,我便被同事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为了啃下疑难复杂案件,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大家在一起梳理证据、研究案件定性,只为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案件细节中彰显。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时,承办检察官没有简单就案办案,而是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耐心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和解,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这让我明白,边疆检察工作不仅要守住法律底线,更要带着温度化解矛盾,让司法正义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
带着这份启发,我也努力发挥“传帮带”作用,结合内地办案经验,开展三场专题培训,将实务中的难点痛点转化为可操作的办案指引。在两地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成功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交流座谈会,搭建起两地检察机关业务交流的桥梁,并推动两院签订《未成年人检察跨区域共建协议》,从业务研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让援疆成效不止于一时,更能惠及长远。看着年轻干警们在培训后办理案件更加严谨、文书写作更加规范、两地协作机制逐步落地,我真切感受到,援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接力传承”,是让先进经验在边疆土壤中扎根结果。
半年时光里,最温暖的印记,藏在与各族同胞的情谊之中。古尔邦节,同事茹柯耶·麦合苏提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过节,香喷喷的手抓肉、甜滋滋的馕饼摆满了餐桌,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着“欢迎”,那一刻,语言的隔阂被笑容融化。麦收时节,得知当地农户因劳力不足急着收麦,我们检察干警自发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收麦子。顶着烈日、踏着泥土,虽然汗水浸湿了衣衫,但看到金灿灿的麦子颗粒归仓,听到农户们真诚的感谢,我深深体会到,援疆不仅是工作的帮扶,更是情感的交融,是用真心换真心,在朝夕相处中筑牢民族情谊的根基。
如今回望这段援疆路,我对“援疆”的认识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想象。它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任务,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让我在沙漠草原间读懂了忠诚与担当;它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我在传递经验的同时,也从边疆干警身上学到了坚守与奉献,从各族群众身上感受到了淳朴与赤诚。离开的脚步近了,但天山脚下的故事不会结束,那些在升旗仪式上的誓言、在办案桌上的坚守、在农家院里的欢笑,早已刻进我的心里,成为我今后检察之路中最坚实的力量。
援疆半载,是使命,是荣光,更是一生难忘的初心淬炼。未来,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带着这份收获与感动,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务实的作风践行检察使命,不负这片热土的滋养,不负“检察干警”这个光荣的称号。
来源:西青区人民检察院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