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抄中国汉服还说是自己的!连科举都要抢,背后心思不简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6:25 1

摘要:2025年9月,越南艺人黄煌雄在综艺舞台上跳完一段舞,中韩网友都愣了,他穿的那件交领右衽长袍,云纹刺绣从领口铺到袖口,跟中国艺人刘宇之前的舞台造型摆一块儿比,连布料反光的质感都没差多少。

2025年9月,越南艺人黄煌雄在综艺舞台上跳完一段舞,中韩网友都愣了,他穿的那件交领右衽长袍,云纹刺绣从领口铺到袖口,跟中国艺人刘宇之前的舞台造型摆一块儿比,连布料反光的质感都没差多少。

更让人咋舌的是动作,抬手时手腕弯的角度、转身时停的那两秒,甚至指尖轻轻翘起来的弧度,看着就像对着刘宇的舞台视频一帧一帧仿的。

可等“抄袭”的说法传到越南网上,画风却完全反过来了,大家集体反驳,说“这是我们越南的传统文化”!一个舞台表演的争议,怎么会闹到两边认知差这么大?

再往前捋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头一回,从导演把淘宝汉服当“越南传统服饰”拍古装剧,到政府拿着满是汉字的状元考卷说“科举源自越南”,再到38年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最后落得外资撤资、工厂关门的下场。

这个曾经深度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为啥总想着“拿”别人的东西?这场看似热闹的“拿来主义”背后,藏的恐怕是个解不开的困局。

黄煌雄这事儿,与其说是偶然撞造型,不如说是越南文化“拿来”习惯的缩影,不管是流行文化的舞台动作、传统服饰的细节,还是历史制度的根源,他们总抱着“不溯源、不改造,直接认成自己的”态度,把别人的文化硬往自己身上贴。

刘宇那套被抄的衣服,不是随便做的,是照着唐代“圆领袍”改的,领口保留了唐代圆领的宽松劲儿,又在腰上加了点现代收腰设计,既好看又能说清文化来头。

舞蹈动作也不是瞎编,里面掺了中国古典舞的“提、沉、冲、靠”,“提”就是吸气时身子轻轻往上拔,“沉”是呼气时重心往下落,每个动作都有传统舞蹈的门道在里头。

可越南这边呢?不仅衣服、动作照抄,还拿“传统文化”当借口,仿佛多喊几遍,别人的东西就真成自己的了。

这种“原封不动抄”的操作,在传统服饰领域更明显。

2020年,有个越南导演高调说要拍“纯越南血统的古装剧”,晒出的服装道具一出来,中国网友一眼就认出来了,那些所谓的“越南传统服饰”,大多是淘宝上卖的宋明形制汉服。

有宋制的褙子(对襟、窄袖,长度到腰腹的外搭),也有明制的马面裙(裙摆带褶、两边开叉的长裙),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块不等,甚至能在淘宝商品页里找到一模一样的链接。

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汉服的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团花刺绣,是中原王朝传了千年的“服饰语言”。

就说交领右衽吧,战国时期的文物里就有,当时是为了方便系带、符合日常穿着习惯,才这么设计的。

可越南连“交领往左还是往右”这种最基础的常识都没改,直接照搬过去,难怪连越南有些理性的网友都忍不住吐槽,“抄得也太懒了,连点本土化改造都不愿意做。”

如果说衣服、舞蹈还只是“表面功夫”,那对科举制度的“认领”,就把文化挪用藏得更深了。

2021年,越南河内文庙挖出来一份1884年的状元考卷,上面满篇都是汉字,更关键的是,超过六成的论述内容,都来自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熟悉中国历史的都清楚,《四书章句集注》是明清科举的“指定教材”,考官出题、考生答题都得围着这本书转。

可越南政府拿着这份考卷,居然说“科举是我们本国自古就有的制度,跟外国没关系”。

这就有点无视自家史书了。

越南自己的《大越史记全书》里写得明明白白,“我越科举,自李朝皆以中华经义为本。”

这里的李朝,是1009年到1225年的越南政权,意思就是从一千多年前开始,越南的科举就以中国儒家文化为核心,连出题范围、判卷标准都学中原。

现在却想抹掉这段历史,硬给“外来制度”贴“本土标签”,说到底,还是想靠这种挪用,遮遮自己文化根基薄的短板。

不管是文化上的挪用,还是发展模式的照搬,背后都藏着越南更深的焦虑,身份认同的难题。

作为曾经长期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越南在法理上早就独立了,可文化上始终没法跟汉文化彻底切割。

既想摆脱“文化附庸”的标签,又没有足够的本土文化撑场面,最后只能靠“认别人的东西当自己的”,来凑齐自己的身份认同。

这种困境其实不是越南独有的,中国周边不少国家都遇到过,但越南的处理方式格外极端。

比如韩国,在世宗大王造韩文之前,韩国上下都用汉字,官方文件、史书全靠汉字写,就算现在,韩国总统府的公文中还得标汉字,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不学汉字,连自家先祖的典籍都看不懂。

但韩国至少在“创新”上使劲,比如把传统服饰改得更符合现代审美,在传统节日里加些现代活动,让文化“活”起来,而不是直接把别人的东西说成自己的。

再看日本,就更会“消化吸收”了。

大化改新的时候,日本抄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但没照单全收,而是结合自己的情况改成了“八省一台制”,让制度更符合日本的统治需求。

仿照唐朝长安建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却根据日本多雨的气候,把屋顶坡度改大了,又顺着地形缩小了城市规模,学唐朝的茶文化,却在冲泡方式、礼仪上搞创新,发展出独特的“茶道”,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这种“先学后创”的路子,让日本既留着唐文化的影子,又有了自己的文化符号。

可越南陷进了“既想割、又割不断”的尴尬里。

就说越南顺化皇城吧,这座评上世界遗产的建筑,从整体规划到细节设计,处处都带着“中国影子”,三重城郭的布局、南北走的中轴线,跟北京故宫几乎一个模子。

午门、太和殿的名字用的是汉字,“前朝后寝”的规矩(前面办公、后面住人)也跟中原王朝的宫殿一样,甚至连宫殿飞檐上的瑞兽装饰、斗拱的样式,都能在明清建筑里找到同款。

即便这样,越南官方虽然承认“这是中国建筑文化在东南亚的延续”,却在其他领域拼命想跟汉文化划清界限。

为啥会这样?核心还是想靠“民族主义”拢民心。

没法靠本土文化凝聚人心,就只能“把别人的文化当成自己的”,说“汉服是越南传统服饰”“科举源自越南”,让民众觉得“我们有悠久的文化”,照搬发展模式,让民众看到“经济在增长”。

这种做法短期内确实能拢住人,可隐患也不小,一旦抄袭被戳穿,民众的文化自信会瞬间垮掉,一旦发展模式失灵,经济困境只会让社会矛盾更突出。

更危险的是,这种“文化挪用”正在变成一套完整的“自欺欺人”体系,政府牵头“改历史”,媒体帮忙“吹文化”,民间跟着“抄东西”,每个人都在这套体系里转,最后“拿来主义”成了习惯。

而这套体系坑的不只是被挪用文化的国家,更坑越南自己,长期靠“拿”别人的东西,会慢慢失去创新的能力,掉进“越抄越弱”的循环里。

毕竟,靠别人的东西过日子,永远站不稳脚跟。

越南的困局,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文化话语权不是天生就有的,你不主动去护、去传,再正宗的文化也可能被别人“认领”,再珍贵的传统也可能被忘在脑后。

比如一说起唐代建筑,现在不少人先想到的是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奈良的东大寺,却忘了中国西安的大雁塔、洛阳的龙门石窟才是唐建筑的根,说起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了千年的体系,却曾被韩国改叫“韩医”,想包装成“自己的国粹”。

所以,护文化从来不是“喊口号”,得有实打实的行动,可以拍纪录片,把文化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比如《中国汉服》里,详细讲汉服从秦汉到明清的样式变化,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文化从哪儿来”,可以搞文化展、时装周,把传统和现代揉到一块儿。

让汉服设计走进日常,让古典舞跟现代艺术碰撞,让文化“活”起来,更可以在教育里加传统文化内容,让年轻人从小就懂自己的文化有多珍贵,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说到底,文化不是“拿来就能用”的道具,发展模式也不是“抄来就能成”的公式。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懂自己的传统,还能搞创新,真正的发展,是摸透自己的国情,找到适合的路。

咱们看越南的困局,不是为了看个热闹,而是要从里面学到点东西,只有扎稳自己的根、搞懂核心逻辑,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这,大概就是我们琢磨透这场“拿来主义”困局的最大意义。

来源:沧海梦想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