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群科学家最近干了件大事,他们在一块只有100微米长的硅芯片上,造了个“世界最小的海洋”,还把成果发在了《科学》杂志上。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群科学家最近干了件大事,他们在一块只有100微米长的硅芯片上,造了个“世界最小的海洋”,还把成果发在了《科学》杂志上。
这事儿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用5飞升超流体氦涂在芯片上,搞出个微观波浪实验装置,以前得用几百米长的大水槽才能做的流体实验,现在米粒大的芯片就搞定了。
我刚听说这事儿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么小能测出啥?”后来才知道,这装置不仅能测,还测出了以前从没见过的波浪。
而且实验时间也离谱,以前要做好几天的活儿,现在几毫秒就完事了。
这哪是改进实验啊,简直是把流体研究的“节奏”给彻底加快了。
100微米芯片装下“迷你海洋”,以前的实验设备得“占地百米”
这芯片到底有多小?100微米差不多就是人类头发的宽度,涂在上面的超流体氦更夸张,5飞升的体积比雨滴还小100亿倍。
实验的时候,得靠光纤把激光送进去,再用光子晶体谐振器把激光放大,这样才能产生和观测波浪。
负责这事儿的是昆士兰大学的贝克博士和鲍文教授,能把这么精细的活儿做出来,还发了顶刊,是真有东西。
反观以前的流体力学研究,那简直是“大工程”。
就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DeltaFlume”吧,那个波浪水槽长300米、宽12米、深7米,跟个小操场似的。
每次做实验都得消耗好几千度电,一组数据采集完得等好几天。
本来想这么大的设备,应该能把海洋波浪模拟得很全吧?结果发现,它连自然界波浪复杂程度的一半都复现不了,像表面张力、湍流混合这些细节,根本测不明白。
更麻烦的是,这些大水槽一旦建好,参数就固定死了,想换个条件做实验,就得重新调整设备,费时又费力。
而昆士兰大学这个芯片不一样,它用的是半导体行业的微加工技术,想改几何形状、调光场分布都能精准控制。
这么一对比,以前的实验设备就像“笨重的老卡车”,现在这芯片就是“灵活的小跑车”,效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搞定了装置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这芯片还挖出了“新东西”。
科学家们在这个迷你“海洋”里,看到了三种以前只在理论里出现过的波浪。
第一种是向后倾斜的波浪,咱们平时见的海浪都是往前倾的,这个倒好,反着来,据说这是超流体的色散关系和非线性相互作用搞的“特殊效果”,以后研究飓风漩涡这种极端情况,就能靠它找线索了。
还有个叫“暗孤立子”的,以前在经典流体里,孤立子都是向上凸的波峰,这次居然观测到向下凹陷的,还能稳定传播。
本来想这玩意儿是不是偶然出现的?结果查了资料才知道,早在198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过相关理论,只是一直没实测到,这次算是把理论给验证了。
最有意思的是“量子冲击前锋”,当超流体里的波浪跑得比声速还快,就会形成类似“音爆”的冲击波,还和量子涡旋的变化有关。
这一下就填补了量子湍流研究的空白,以前想研究这东西都没合适的实验平台,现在芯片上就能搞定。
鲍文教授说,这实验把流体的非线性效应放大了10万倍以上,以前传统实验里那些微弱的效应,现在一眼就能看见。
这可不是光“看热闹”,用处大着呢。
就说清洁能源吧,丹麦维斯塔斯公司已经在靠这个研究优化风力涡轮机的叶片了,据说能让风能捕获效率提高不少;英国还有家海洋能源公司,想靠它改进波能转换器,解决波浪预测不准导致的设备损耗问题。
天气预报领域也能沾光,美国NOAA已经计划把这个实验的流体模型融进飓风预测系统里,以后飓风往哪走、强度多大,说不定能算得更准。
我以前总觉得量子技术离咱们生活很远,没想到现在能帮着改进风电、预报天气,说不定以后咱们交的电费、出门看的天气预报,都有这个迷你“海洋”的功劳。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终点,研究团队说,接下来想研究多相流、反应流这些更复杂的现象,还打算把装置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看看超流体氦在极端低温下的表现。
而且这研究也给其他学科提了个醒,以前量子光学、微纳加工、流体力学各搞各的,现在凑到一起就出了这么大的成果,以后这种跨学科合作肯定会越来越多。
毫无疑问,昆士兰大学这个芯片级“海洋实验室”,不是简单地“把实验做小”,而是给流体力学研究开了个新口子。
它解决了传统实验“大、慢、笨”的问题,还解锁了新现象、新应用。
以后说不定中小型科研机构都能用上这种装置,流体研究的节奏会越来越快,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这么看来,微观世界里的突破,还真能给宏观世界带来大改变。
来源:念寒尘缘
